杭州出租车改革 市场"风云突变"传统出租经营惨淡
市场环境“风云突变” 传统出租经营惨淡
在杭州开了六年出租车的张军辉明显地感觉到,近几年来,出租车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天开10多个小时的车,也就300多元的收入,除去120元的“份子钱”和100多元的油钱,所剩无几,为此他萌生去意。事实上,在互联网“专车”等新业态的冲击下,早已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租车司机“跳槽”去跑“专车”了。
来自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的一组数据或可说明目前传统游曳型出租车的“惨淡”现状:今年5月份以来,受互联网“专车”影响,杭州市出租汽车日均营收和实载率大幅下降,分别为874元和67.27%,与去年同期相比,营收下降近100元,实载率下降1.42%。
事实上,在新业态出现之前,传统出租行业已经顽疾重重、积重难返。为获得有限的出租车经营权,杭州的有偿使用金最高曾被拍到38.6万元10年,再加上车辆的产权关系复杂,层层转包,“份子钱”高企。出租车司机从20多年前的高收入群体一下子跌落到为生计而奔波挣扎的“弱势人群”,本地司机大幅退出。
杭州市出租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增期说,对一辆运营出租车而言,“份子钱”的组成包括经营权有偿使用费、车辆折旧、保险、购车款利息以及企业管理费等,这样合计下来,每辆出租车每个月要缴纳的“份子钱”平均在8000元左右。
而另一个备受诟病的现状是:出租车行业“多、小、散、弱”,经营关系复杂多样。数据显示,杭州主城区9910辆出租车分属于76家出租汽车企业和944家个体经营户,车辆规模在200辆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也只有594辆。在传统封闭式的管理体系下,企业和个人竞相出资争夺经营权和车辆产权,导致出租汽车经营权属不清、利益纠纷不断等历史问题层出不穷。
新旧矛盾交织下,对百姓而言,传统出租车行业打车难问题加剧、服务质量进一步下降;对行业而言,从业人员流失、传统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矛盾对立,行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剧。“出租车公司‘退包潮’汹涌而来,不少司机宁愿赔偿4万块的违约金,也坚持要退车。”杭州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忠煜忧心忡忡地说。
杭州的现状,代表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行业现状。出租车行业,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关口。
行业“震荡”倒逼改革 动刀“顽疾”政府确权
14日下午,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向全社会公布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方案,向“硬骨头”“开刀”,希望能为一直难以动弹的出租车改革撕开一条口子。
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实现经营权无偿有期限使用。二是清理规范经营关系,按照经营权有偿使用金和车辆购置款的实际出资原则,将经营权和车辆产权由过去的企业变更为实际出资人。
杭州市交通局副局长陆献德介绍,本次改革提出,自2015年1月1日起,全市出租汽车行业取消实施多年的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金,实施经营权无偿使用。“据前期初步统计,为此我市将一次性退还2600余辆出租汽车近1亿元的有偿使用金。”与此同时,实施经营权有期限管理,每期6年,期满后根据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等结果,优先配置给服务质量优良的经营者。“仅此一项,每月就可以减少司机至少400多元的‘份子钱’。”他说。
本次改革还明确,凡是在今年1月31日前申报登记为挂靠、买断、半买断经营关系的出租车,经企业与实际出资人共同申请,按照实际出资原则将经营权和车辆产权变更登记为实际出资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4000余辆出租汽车将全部完成清理。”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张晓东说,经营关系清理规范后,有利于明晰出租汽车的产权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如此,它还为减少出租车经营利益阶层,进一步提高一线驾驶员收入,激发出租汽车单车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夯实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作为全国较早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顽疾“动刀”的城市,杭州方案还充分考虑了改革之后消费者的利益。陆献德介绍,杭州市在鼓励国有出租汽车企业兼并整合、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将组建公益性的国有出租汽车服务管理公司,为明确了产权关系的出租车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集中管理和服务有利于降低出租车的运营成本,同时也让消费者在打车过程中不用担心投诉举报、事故调处难以保障等问题,更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杭州出租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