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屠哟哟拒出书宣传青蒿素精神 为学术曾寄养女儿

国内 成都商报 作者:王毅 2015-10-08 10:58:42
[摘要]7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屠呦呦说,她对这些荣誉都看得很淡,平时领奖也是和老伴悄悄前往,不愿大张旗鼓。

  7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两天前,这里还平静得无人知晓,现在,却已是热闹非凡。今年85岁高龄的屠呦呦仍然兢兢业业地接受着来访者的祝贺和问候。她对《成都商报》记者表示,做学问会遇到很多困难,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不放弃,去战胜这些困难。她说,荣誉越多,意味着责任越大,希望自己还能继续多做点工作。如果她的获奖能够作为新的激励方式,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多做点工作,“我就很满足了”。而在一旁的屠老的丈夫李廷钊心疼地说了一句:“老太太太累了。”

\

  屠呦呦

  心累 祝贺来了 质疑来了

  前来祝贺的领导、同事、朋友,在屠老家单元门口的电梯口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

  “屠呦呦是否淡泊名利?”“为什么评不上院士?”获奖后,到处充斥着各种声音

  屠呦呦的家在北京市东四环附近一个普通的中档小区,即使同楼层的邻居,至今还不知道,这位年过8旬的老人,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生活异常低调,在小区里,她就是一位普通的老者,和邻居们也多是谈自己的儿女、外孙女,从未谈及过自己获得的荣誉。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一直拒绝接受采访,最后只在6日勉强同意了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4家媒体的短暂采访。

  据小区保安说,6日前来祝贺的领导、同事、朋友,在屠老家单元门口的电梯口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小区的大门口和楼栋下,还专程安排了保安,对往来者进行询问,尽量减少外界对屠老生活的影响。

  7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屠老家,敲门后,她的丈夫李延钊前来开门,虽然他们很忙,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李老还是出于礼貌,很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内。他们的家整洁、明亮,见记者准备脱鞋进入,李延钊连连说,“不用脱鞋、不用脱鞋”。然后,拉着记者进入客厅。

  屠呦呦穿着一件红色的长袖衬衣、深色的裤子,坐在沙发上正与两位客人交谈,她的银框细边眼镜,在秋日北方和暖的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由于听力的原因,她招呼记者说话时离她近点,身体也倾向记者的方向,专注地盯着说话人的眼睛。

  家里陈设简单、朴实,家里多是老式家具,只有外孙女的一台钢琴,被擦得锃亮,是屋内最时髦的装点。米黄色的沙发边摆满了祝贺的人们送来的鲜花,更多的鲜花不得不摆放在阳台上。最吸引人的还是客厅一角的陈设柜,里面是屠呦呦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

  屠呦呦说,她对这些荣誉都看得很淡,平时领奖也是和老伴悄悄前往,不愿大张旗鼓。近几年,她在全球她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大多没有亲自前往领奖。不久前,哈佛大学授予了屠呦呦一项荣誉,她说自己自己年龄大了,活动也不方便,便没有前往。“谁知道哈佛大学的奖还没领,这个奖(诺贝尔)又来了。”对于自己获奖,屠呦呦显得有点意外。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找上门来的各种人也多了起来。有人前来说要给屠呦呦写一本书,宣传她具有的“青蒿素”精神,但这一提法被她坚决拒绝了。她的家乡宁波,故居前留影的人也多了起来,也传出要将故居开发价值1.5亿,或保护起来列为文保单位等传言,还有家乡人专程前来送她丝巾等等。

  “集体的研究成果归功于一人是否合适?”“屠呦呦是否淡泊名利?”“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内却评不上院士?”屠呦呦获奖后,也充斥着各种声音,对于这些,屠呦呦选择了以沉默来回应。

  “老太太太累了。”一旁的李延钊心疼地说。

编辑:王静

相关热词搜索: 屠呦呦 冶金工程专业 青蒿素 成都商报 老伴

上一篇:上海体育学院宿舍楼起火 明火凶猛浓烟滚滚(图)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