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
陕西日报 记者 王睿
每到节假日,礼泉袁家村、周至沙河水街、兴平马嵬驿包括刚开园不久的西咸新区茯茶镇都会游客爆满,乡村旅游项目开一个火一个,甚至超过了兵马俑等著名景点。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把脉陕西乡村旅游,认为在打造乡村旅游时,由于过度的模仿,能让人们体验的差异性乡村文化产品太少,乡村旅游面临发展瓶颈。
被倒逼的乡村旅游
记者:您认为乡村旅游在陕西旅游产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张燕:礼泉袁家村、周至沙河水街、宁强青木川、兴平马嵬驿等是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型。近年来陕西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市民。据陕西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6600万人次,旅游收入7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23.9%。乡村旅游连年高速增长、异军突起,不仅成为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正在成为陕西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记者:您认为乡村旅游火热的原因何在?
张燕:就目前陕西比较火的几个乡村游目的地看,主要还是依托西安这个大的客源市场。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旅游时间的保障,游客的旅游目的变为更注重旅游质量上的需求,讲求舒适,追求文化差异,渴望充分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体验式旅游,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倒逼了乡村旅游的的发展。仅陕西省内的城市人口的出游需求,就可以让新兴的乡村游市场异常火爆。
乡村游的出现是对单纯农家乐的转型升级。在乡村游之前,一度农家乐漫山遍野的铺开,由于缺乏监管,在食材的选取上,渐渐失去了最吸引人的“农味”。乡村旅游通过整合民俗特色表演、采摘活动和各地特色饮食等乡村元素,一举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以关中最先火热起来的礼泉袁家村为例,它采取比较新的理念,从“粗放式”经营转为“精细化”经营模式,用关中民俗风情包装传统特色饮食,一下就成功占领了市场。
复制“造村”或将千村“一味”
记者:在乡村旅游火爆的同时,同质化的现象也暴露了出来,大多脱离不了小吃一条街的模式,不仅建造的外观风格相似,就连小吃和特产的品种都几乎相同,不外乎酸奶、豆腐、麻花、挂面等。这样的复制“造村”会对乡村旅游带来什么影响?
张燕: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有些村子已经出现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从整体市场来看,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导致产品单一、项目雷同,开发深度不够。从目前陕西乡村游发展现状看,政府要么普遍“缺位”,要么就是“越位”,对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把握不准,表现出来就是缺少特色,千村“一面”或者千村“一味”。有的在“造村”过程中,甚至造成了对原有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各个乡村游目的地应该有“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做到可借鉴,不效仿。
记者:您认为比“造村”更重要的是什么?
张燕:在英国人的眼中,英国的灵魂在乡村。那么中国的灵魂在哪里?商业气息浓厚、以吃为主的乡村旅游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要“造村”,更要“守村”,不仅要进一步提升袁家村、马嵬驿等民俗村文化旅游品位,并且要开发文化旅游衍生品,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内涵,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
记者:乡村旅游正方兴未艾,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需要立意更高、视野更广的专家团队来把脉。
张燕:我们在打造乡村旅游时,由于过度的模仿,往往丢掉了乡村的本。乡村的文化没有挖掘出来,还是停留在理论上,能让人们体验的文化产品太少。乡村旅游是城乡文明对接的最好方式,城市文明带到农村,使农村文明不断提升。我认为庙会和乡村旅游嫁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庙会是一种可行可见的文化体验方式。庙会还可以和农村大集嫁接,为农村特色产品提供一个城市之外的大市场。或者通过村碑的形式,把村史、村志镌刻上去,人们可以看到村子是如何形成的,村民是从哪里来的,形成一种文脉的延续。
陕西乡村旅游的重要阵地在秦岭
记者:除了“造村”这种形式,您认为陕西乡村旅游还有其他发展路径吗?
张燕:乡村地区是陕西农业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承与展示的载体,陕西乡村旅游应该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反映出地区农业文化的特色,要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旅游环境的容量,找出使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和谐相处的发展途径。
人们的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度假倾向。随着高铁的开通,人们一小时就能到陕南,秦岭的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要比人造民俗景观丰富的多,更适宜于人休闲娱乐度假。与关中地区相比,秦岭中还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农村,其中有很多特色的古镇、古村落都是未来陕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阵地。
记者:如何才能保护村落的原真性?
张燕:秦岭中的古村落古镇的保护应该被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保护不是只保护一间屋子、一条街道,而是整体环境完整的保护下来。附着在这些古镇上的文化将是吸引人们前去游玩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样的古镇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不需要腾笼换鸟式的改造,如果把原住民移出去,让商家来经营,就会形成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失去当地特色。我认为乡村旅游应该由当地政府+农户+公司形式来开发,在不破坏原始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实现三者共同获益,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编辑:张阿芳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游
上一篇: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华晨汽车产业园一期封顶 下一篇:陕西一个特色小镇的调查:一盒茶“煮沸”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