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成经济富矿
武宁地处赣西北,森林覆盖率达72.1%,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该县确定了“致力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入冬时分,在武宁县的杨洲乡,青山环绕当中有一大片猕猴桃田特别显眼。两个月前猕猴桃采摘旺季,这里人流如织。时下,已经过了采摘的季节,农民正在忙着对果树进行剪枝,对果园进行翻耕。
果园的主人叫樊江宁,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樊江宁介绍,以前当地人并没有意识到猕猴桃可以给他们带来财富,那时候,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还很简单,就是砍树。土地里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大家全靠砍树,卖树养家糊口,如此年复一年,恶性循环。
2013开始,樊江宁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在杨洲乡建起了250亩的红心猕猴桃基地。虽然红心猕猴桃要到第四年才到盛产期,但现在樊江宁已经跟香港一家水果公司签下了长期订单,产品根本不愁销路。
“今年还没到盛产期,只有10吨猕猴桃,十来天就卖完了,预计明年产量在50吨左右,后面150吨,以后每年稳定在300吨左右,预计到盛产期每年可以有2000多万元的毛收入。” 樊江宁信心满满地说道。
红心猕猴桃对环境和管理技术要求极高,而武宁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各方面都非常适宜红心猕猴桃的生长。樊江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吸引家庭农场的加入,种植面积控制在1000亩左右。
除了销售收入外,樊江宁还依托猕猴桃基地开发了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体验基地。不少人慕名前来,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游客“到此一游”变成了“到此长留”。
富裕起来的不仅仅是樊江宁。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村民意识到了绿水青山也可以变成金山银山,逐渐摒弃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开始吃起了生态饭。不少村民纷纷加入樊江宁的猕猴桃基地,通过家庭农场获得不菲的收入,还有不少村民到基地务农赚钱,吃生态饭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存常态。
“实践证明,生态是经济的富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崛起的道路,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人民幸福指数的大幅度提升。”武宁县县委书记沈阳表示。
对于武宁县取得的成绩,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如是评价:武宁的成功实践说明,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会影响发展,反而可以促进高质量的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绿、富、美”三者完全可以一起实现。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武宁人 生产性服务业 江西经济 国家战略 江西省委
上一篇:抗战中的郭沫若:别妇抛雏 十天完成《屈原》剧本 下一篇:[丝路故事]一个埃及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