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文化遗产滋养的陕西生活

关注 陕西日报 作者:沙莎 2016-06-13 11:40:48
[摘要]编前语:在中国文化“文化遗产日”的第十一个年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以其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赋予文化遗产的一种勃勃生机。文化遗产原本就是远去的生活留下的美好,它与生俱来和生活具有强烈的亲近性,了解遗产,让遗产融入生活带来的不仅仅的是富裕,更带来时尚生活的崭新元素。

  编前语:在中国文化“文化遗产日”的第十一个年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以其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赋予文化遗产的一种勃勃生机。文化遗产不再是冷漠地存在于博物馆,存在于遗址区,或是存在于传承人的作坊,而是在生活中扎根,在时间中活色生香。

  在陕西,当老腔唱成了摇滚,当过城门像进家门,当钟楼熟悉的就像生活的一部分,当汉长安城的护城河成为人们划龙舟的赛道,当人们每天循着唐长安城的布局在城市中穿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必然有了更深层和全面的意义。

  作为文物领域的专家,也是陕西文博事业的当家人,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这样解释这一意义:“陕西对于文化遗产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在陕西人心中,文化遗产是神圣的,也是亲切的。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里。在城市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化遗产始终是最强大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赵荣的思路恰恰是总书记问题的最好回答。

  事实上,为了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甚至是“文化遗产滋养生活”,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历届领导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有时甚至是顶着经济压力和不理解的质问。但是,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文化遗产从对人们生活无意地影响到主动进入规划设计,从城市发展思路到每个人生活实际,它已然不再是历史的记忆,而是像复活了一般,在人们的生活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互相滋养”的成长轨迹,已经在政府、文博人和各界关爱文化遗产的人们的努力下形成。

  遗产与社会,从“草色遥看”到“润物无声”

  42年前,兵马俑考古发掘队第一任队长袁仲一在进入兵马俑考古工地时领导曾交代,让他一周完成文物清理工作。然而直到今天,他的兵马俑考古工作仍未结束。远远未结束的不仅仅是考古工作,这些来自中国第一个帝国的军阵,让它周围的人们,甚至让陕西乃至中国的社会生活都有了不一样的状态。

  从周围农民靠复制小兵马俑创收,到今天兵马俑形象推动动漫产业发展;从聂荣臻元帅提议建博物馆到现在秦始皇陵国家遗址公园;从国内的展览到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诞生之初就似乎是社会的焦点。

  事实上,不仅仅是兵马俑,上世纪50年代的半坡遗址、60年代的蓝田猿人、80年代的法门寺地宫,到1990年以后的汉阳陵陪葬坑、周公庙遗址。每次的考古发掘,每一处的文化遗产都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只是这种影响在开始时多数是无意识的,当人们蜂拥而至,当蓝田猿人的头像被画进了教科书,当半坡人面鱼纹的图案被染在了织物,人们才意识到生活实实在在因遗产而改变了。

  赵荣局长说:“文化遗产对于社会生活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只是在早期,这种推动作用多是无意识的,其结果也更像是一首唐诗中所描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如何让文化遗产主动介入社会生活?如何发挥文化遗产更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保护中利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命题成为摆在每一个珍视文化遗产的人们重大课题。”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上发表的《西安宣言》提出,应深入认识并采取有效途径保护“古迹遗址周边环境”。《西安宣言》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8年10月的《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形成了“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坚持整体保护,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新模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的共识。人们在《西安共识》中庄严承诺:“我们不但承担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职责,更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从《西安宣言》到《西安共识》,陕西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化遗产作出了最庄重的承诺。与此同时以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文物保护新理念,将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带入了可操作的层面。

  在具体的实践中,陕西省更是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运作模式:“国家公园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市民公园模式”“退耕还林模式”。如果说当年的文化遗产对社会生活影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么当政府和文物部门主动将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发展进行对接,其影响势必具有“润物细无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而陕西已经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的活性生态链。

  遗产与发展,从改善生活到共同发展的梦想

  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文化遗产对社会生活的滋养,即使穿越时间和空间也具有无比的力量。

  2014年6月22日,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交融的实践课题。

  大明宫,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重要遗址。曾经大明宫能够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建材市场兴旺的买卖,以及1937年黄河决堤后,移居到西安的逃荒者渐次建成的凌乱民居。随着大明宫遗址大规模保护项目的启动,10余万道北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办公室中悬挂着3000多面锦旗,他们得到政府的表彰,当之无愧。为了保护张骞墓,汉中市城固县政府对97户居民重新安置,极大地改善了张骞墓的保护环境。咸阳彬县政府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对大佛寺石窟广场进行了改造和绿化美化、铺装改造了明镜台台面,并将影响大佛寺石窟保护的312国道改线,保障了遗产的安全。

  “当这些丝路上闪耀的遗存完成了基本的保护需要后,它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将超出人们的想象力。”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作为丝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对申遗带给社会巨大的价值有准确的评估。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向深入,丝绸之路作为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丝绸之路所充溢的巨大力量,成就了今天“一带一路”的构想。而这条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就是文化的共同认知。西安朝华管理学院院长单元庄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运行的初始阶段将主要涉及中国和中亚各国,但未来将会逐步涵盖西亚东欧更广泛的地域。构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克服困难、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起始过程中,建立在文化共同认知基础的国家同盟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文化的认同找到了物质的载体。赵荣说:“在人类前行的道路上,历史会用多重纬度证明着前行的可能性。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它更成就了文化的共同认知。这样的历史认同为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文化支撑。”

  即使千年过去,丝绸之路在时间的纵深中,在欧亚大陆广阔的胸膛之上从未停止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当中国和中亚其他国家共同递上申请的那一刻起。一种来自丝绸之路的力量,已然唤醒了丝绸之路沿线397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2亿的人口一个共同繁荣发展的梦想。

  丝绸之路申遗带来的启示显而易见,文化遗产因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记忆天然唤醒文化认同,而这种认同无论是在地方发展还是世界领域的经济合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遗产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养分。

  遗产与民生,从脱贫到时尚一个都不能少

  近日,一则在《三秦都市报》刊登的《“桂夫人”脱贫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同于政府的补助式的脱贫,也不是突然的一夜暴富,“桂夫人”的脱贫是文化遗产带来的生活希望。

  “桂夫人”真名熊哲贵,是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六组的一位普通村民。文凭不高、56岁的她看着和村里其他妇女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她却有着比一般妇女敏锐和独到的眼光。  2010年,汉阴凤堰古梯田凭借其独特的梯田、云海风光和“移民”、“农耕”民俗文化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凤堰古梯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2012年3月,汉阴凤堰古梯田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开馆,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来往的游客纷至沓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熊哲贵开办了“田梁农家”农家乐。走进“田梁农家”宽敞明亮的房间,拉开窗户可以将窗外辽阔壮观的云海与梯田一收眼底。2013年,央视4套《远方的家》走进汉阴县,将“田梁农家”搬上了央视大看台。

  “田梁农家”去年收入20余万元。熊哲贵说:“说老实话,没有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带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滋润日子。”“田梁农家”的发展,就像汉阴凤堰古梯田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凤堰古梯田景区周边村民的生活状态转变。据了解,目前漩涡镇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已有70余家,随着景区的逐步发展,脱离贫困的村民数量逐渐变多,越来越多的“贵夫人”也在崭露头角。

  据了解,自2012年省文物局提出建设“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动议后,该局组织文物保护规划部门对辖区范围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安排资金对保护区内的古民居进行维修保护;汉阴县按照省文物局这一精准定位,确定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作为全县旅游大发展的破题之作,成为拉动汉阴南部山区乡镇崛起发展的“抓手”,持续发力、强势推进。四年来,汉阴县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从基础配套、资源修复、文化展示、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升移民生态博物馆品质水平、丰富其内涵。先后启动实施以文物古迹修复、古梯田保护为重点的各类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了以道路交通、旅游观光车道、观景平台、旅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公厕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以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三个陈列展馆文化展示及以一台大戏、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套摄影画册、一本旅游解说词、一部风光宣传片为代表的“六个一”文化宣传工程。

  文化遗产原本就是远去的生活留下的美好,它与生俱来和生活具有强烈的亲近性,了解遗产,让遗产融入生活带来的不仅仅的是富裕,更带来时尚生活的崭新元素。

  “秦亲宝贝”是西安本土动漫企业推出的形象,它选取兵马俑中的将军俑、武士俑、士兵俑的形象,创造出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新时代用秦的血脉与世界、自然和谐面对。“秦亲宝贝”荣获2015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动漫创意项目。作为泾渭茯茶的代言、电视剧、电影的主角,“秦亲宝贝”以其古老的文化元素成为时尚生活的代言。

  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研发的吉祥物“唐美丽”和“汉英俊”首度曝光即迅速蹿红网络,引来网友追捧点赞“萌萌哒”。“唐美丽”以唐三彩女立俑为原型,经过独特构思,仪态端庄可爱。陕西历史博物馆根据馆藏特色开发并拥有注册版权的文创产品已有300余种、上千种款式。摩登仰韶系列、梦幻三彩系列、唐妞系列、唐宝贝系列文创产品屡获大奖,“唐美丽”“汉英俊”“唐小妹”等创意品牌已经成为陕西文物最可爱的代言形象。“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服务延伸和发展的关键一环,它能把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说。

  “在人们的眼中,文化遗产往往是安静甚至是枯燥的。如何更生动地理解文化遗产?如何让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运用文化元素成为时尚经济的着力点?这些都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命题。”赵荣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陕西,文化遗产从来都是生活的滋养,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中过得有滋有味,社会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中拥有了前行的力量,而文化遗产本身也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尊重。(记者 沙莎)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遗产日 张骞墓 安康市汉阴县 共享保护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无影灯下点燃生命之火--记西安交大一附院普外科王红军教授 下一篇:【治国理政地方谈】坚持党的领导,让全面小康由梦想变为现实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