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第七批援藏干部:“祖国的高原就是我们的家”

关注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孙开远 2016-07-28 14:59:16
[摘要]为此,上海援藏工作牢牢抓住教育这一民生重点和薄弱环节,从资金援藏转变为智力援藏、人才援藏、知识援藏,着力为西藏未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寒、缺氧、多风、辐射……自然条件较差的“世界屋脊”,当你不了解她时,这里一片荒凉。

  雪山、草原、湖泊、森林……地球上有人类生存的净土之一,当你了解她后,这里就是美丽的家乡。

  为使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建成小康,援藏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前仆后继,挺进高原,以高原为家,发扬“老西藏精神”,用火热的青春支援西藏、建设西藏。

  他们捧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带走的是与西藏人民的鱼水深情。他们不带半根草去,留下的是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民族团结赞歌。

  援藏行——

  谱写砥砺奋进的大美华章

  随着这些年来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省市、中央部委、中央企业援藏干部在做好“输血”型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型援藏,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七批援藏干部们,就是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无怨无悔的誓言。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聂拉木县,霎时,山摇地动,房屋崩塌。

  正在中尼边境的樟木镇组织规划工作的山东省援藏干部李冬,迅速反应过来:“地震了!”他立即站上一辆红色消防车,拿起车载扩音器喊道:“我是县委副书记!大家不要慌,听我指挥……”短短半个小时,在军警地有关领导协助下,选定了8个相对安全地带,紧急疏散、转移4000余名群众。

  在樟木镇与外界失去联络的5个昼夜里,李冬几乎没有合过眼。他争分夺秒带领干部群众展开生命救援、群众安置、物资供给、卫生防疫、紧急疏散等工作,使樟木在余震不断、四周塌方的情况下没有增加新的伤亡,最大限度保护了6000多名群众的安全,并配合上级领导圆满完成了樟木镇群众安全大转移。

  群众撤离了,安全了,可李冬却顾不上休息。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全区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李冬又围绕群众生产生活自救工作深入各乡镇开展调研,协助县委县政府做好民房、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全身心投入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去。

  有的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有的人,在抉择面前深思熟虑。

  3年前,当接到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选派他作为援藏干部到西藏拉萨工作的通知时,陈献森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西藏、对拉萨、对堆龙德庆的向往,也有对上高原的担忧、对家人的不舍。

  与许许多多援藏干部一样,虽有不舍,但他仍服从组织选派,义无反顾地走上高原。

  3年里,在陈献森的带领下,北京市援藏干部与堆龙德庆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一道,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谋划部署、研究论证。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一道努力下,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堆龙德庆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党的执政根基 更加牢固,农牧民群众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堆龙德庆人民撤县设区的梦想得以实现。

  7月的阿里草长莺飞,红柳花开。

  在狮泉河镇郊外的噶尔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里,郁郁葱葱的林木和长势喜人的黄瓜、青椒等各种果蔬,充满了勃勃生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这座由陕西省援藏资金投入建设的生态园,占地450亩,有各类大棚157座,待二期工程竣工后,能满足狮泉河镇冬天100%、夏天70%的蔬菜瓜果供应。生态园还吸收了52名贫困群众在此就业。

  3年来,随着58名援藏干部的忘我工作,一大批援藏资金的投入和援藏项目的落地,深刻改变了阿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书写了一段饱含着浓浓陕藏真情的华彩乐章。

  据统计,陕西省援阿“十二五”规划共32个项目,总投资3.97亿元,其中70%向基层和民生倾斜。此外,2015年还提前启动了投资2.59亿元的“十三五”重点援建项目阿里陕西实验中学建设,完成计划投资1.2亿元。

  援藏后,安徽省援藏干部唐德永又报名参加了驻村工作,从海拔3500多米的泽当来到了海拔5300多米的普玛江塘。

  浪卡子县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的自然村之一,普玛江塘村海拔高达5300米,即便是浪卡子当地人到了普玛江塘也多会彻夜难眠,头疼欲裂。这个海拔高度对长年生活在海拔20多米的唐德永来说,更是一个严酷的考验。

  “走路都不敢走急了。每天都睡不好,始终是半梦半醒,盼着能踏踏实实地睡着,可又怕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唐德永如是说。

  即便环境如此艰苦,唐德永依旧积极奔走,为村里的发展争取项目。当为村民们争取的健身器材运到村里时,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民们一起,一镐头一镐头地刨出坑来,将器材固定好,安装好。

  ……

  在地震灾区、田间地头、医院病房、工地现场……处处都可以看到援藏干部们的身影。他们发扬“老西藏精神”,用真心书写真诚、用真情奉献无私,谱写砥砺奋进的大美华章。

  援藏情——

  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的名字叫中国。”这是援藏干部和西藏各族群众都会唱的一首歌。

  援藏干部们都深知自己不仅肩负着支援西藏发展的使命,还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他们坚持从增进民族团结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援藏理念,把自己当西藏人、把各族群众当亲人,从细处入手,从点滴做起,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贴心人。

  林芝市区到察隅县城,有536公里山路,坐车要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就是这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自2013年7月从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办事处到察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起,援藏干部王建文已先后走了70多趟。

  3年援藏,军人出身的王建文,以雷厉风行、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心系群众、建设边疆的赤子情怀,赢得了察隅县干部群众的敬重。

  位于怒江河谷的古拉乡目本村,距离县城175公里。这里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200多名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为摸清情况,王建文决定实地勘察。经过车上7个小时的颠簸,再骑马行进两个小时后,他们就只能徒步前行了。抵达目本村时,已是第三天晚上。

  看到身穿节日盛装的村民们热情地为他们献上哈达和青稞酒时,他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当晚,当地村民为他打来一盆洗脚水。第二天中午吃饭,王建文赫然发现,饭盆就是自己昨晚用过的洗脚盆。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干热河谷,刚盛上来的饭菜一会就落满了苍蝇。望着村民们期盼的眼神,王建文二话没说,把菜汤浇在米饭上吃了下去。

  自打那次之后,目本村的老百姓和王建文之间就没有了距离,规划搬迁工作也极为顺利。

  如今,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建起了30户带院落的藏式民居,每户占地540平方米,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此外,每户村民还分到两亩土地,真正实现了一次落地、长期受益。

  3年来,最令江苏省援藏干部包亚高兴的是,曲水县达嘎乡7岁的小曲桑获得了新生。

  曲桑皮肤大面积感染,去了好几家医院,医院都不敢收,称没法治,躺在家中,奄奄一息。得知情况后,包亚立即与江苏泰州的医院联系,通过微信视频进行会诊,医治初见疗效后又转到泰州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最终康复出院。

  受微信视频会诊的启发,在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努力下,曲水县建立了西藏第一家县级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让曲水百姓足不出县城即可享受内地医院的优质资源。同时,他们进一步完善功能,将网络系统覆盖到乡镇医院,内地终端扩大到了301医院、华西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

  2014年冬天,浙江省援藏干部余风到那曲地区住建局下属的市政处走访,发现该处317位环卫工人每天都需要冒着严寒在野外工作。这些环卫工人大多生活艰苦,虽然已是严冬,身上的衣服却很单薄。

  余风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下决心帮助这些环卫工人解决防寒服。他发动浙江商会筹资20余万元。为了确保防寒服符合那曲地区超高海拔、极低气温要求,余风亲自参与研究衣服的材质、颜色、厚度,并专门物色了一家声誉好、实力强的军工企业进行定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317套防寒服全部定制完成,并及时送抵那曲地区,发放到每一位环卫工人手里。印有“浙江捐赠”的防寒服,成为那曲地区市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昌都市委副秘书长、察雅县委副书记胡志军是中国铝业公司的援藏干部。他说,援藏干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让这片土地上的藏族群众生活得更好。虽然远离北京的亲人,胡志军却结下不少西藏“亲戚”。两年多来,他个人累计出资3万多元帮助这些“亲戚”。

  援藏干部要“进得去帐篷,喝得下酥油茶”,只有这样才能与藏族群众心连心。新卡乡是胡志军的联系点,乡里山高、谷深、坡陡、弯多,有两个村海拔超过4000米。进藏以来,他走遍了所有村组,他结对帮扶的一户藏族群众家,离县城有15小时以上路程。车窗外,一侧是狰狞的绝壁,一侧是万丈深谷。“一旦‘万一’,相当于空难。”胡志军似乎习以为常,笑着说。

  援藏干部们深入高山牧场,来到田间地头,走访农家牧户,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始终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赢得群众信赖和拥护,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援藏铭——

  忠于祖国人民的峥峥誓言

  “进藏为什么?援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进一步明确了进藏工作为的是将内地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西藏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努力为实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的理念。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援藏干部们才会用行动,实践他们援藏期间向祖国和人民发出的峥峥誓言。

  “把西藏当成自己的家,把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对这里投入真挚的感情,工作才能有所依靠、有所作为。”2010年,来自公安部的援藏干部刘振伟带着这样的信念,走进了西藏。

  这一待,就是6年。

  在我区政法系统,刘振伟被很多人称为“值班厅长”,自2010年援藏任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以来,刘振伟除去下到基层一线执行任务,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带班、值班、加班。因为任务繁重,他从未主动请过一次假,从未修过一次年假。为了工作,他深夜冒雨走过通麦天险,疲惫患病走过阿里无人区和险滩沼泽,遭遇过山体滑坡和塌方,一线指挥处置过形势复杂的维稳任务。面对身体不适、死亡威胁和恶劣条件,他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始终勇往直前。

  刘振伟说,只有真诚虚心地向西藏干部群众学习,才能认识并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民族、宗教历史及现状,才能将内地的先进经验、做法与受援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准援点、抓住援手、使好援劲、提升援效。

  古道神韵,盐田沧桑,弦子悠扬。

  2013年8月12日,是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到芒康县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正是这天,在芒康县措瓦乡境内发生了6.1级地震。

  “刚到芒康,身体都还没有适应过来,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抗震救灾行动中。”芒康县委常务副书记、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芒康县工作组组长杨贤忠记忆犹新。

  随后的日子,援藏干部们多次深入灾情严重的乡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人不舒服,就在路边歇息一下,谁也不叫苦叫累。援藏是一种责任,既然来了,就要肩负起使命、一心为民,履行好责任,作出一番成就。”杨贤忠说。

  重庆市援藏干部在昌都市有个响亮的口号:“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他们在这个第二故乡,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完完全全地倾注在了这片高原的土地上。

  3年,仅是历史的一瞬,但却是日喀则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戴晶斌常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援藏是援在根子上,利在千秋。”

  为此,上海援藏工作牢牢抓住教育这一民生重点和薄弱环节,从资金援藏转变为智力援藏、人才援藏、知识援藏,着力为西藏未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对口援助的江孜、亚东、拉孜、萨迦、定日五县部分中小学与上海市部分中小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使援藏工作向基层倾斜;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把大量精力投入教育援藏,狠抓薄弱学科攻坚,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牵线搭桥,举办了“头脑奥林匹克挑战赛”,让藏族学生登上世界舞台,得到广泛好评。

  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寒风猎猎,雪山巍峨。站在此处往西看,是拉萨。向东望,就是福建援建地林芝。“有志而去,有为而归”,一批又一批福建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实践着这句誓言。

  “有人为这里的自然山水心动,有人被这里的高原气候折磨。而对于援藏人来说,我们看到的是这里群众生活条件的艰苦,进而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先后两次参加援藏的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李海波如是说。

  3年援藏,弹指一挥间。3年援藏,值得一生铭记。

  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也将永远铭记: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援藏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稳定西藏、造福西藏为己任,与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展现了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攻坚克难的可贵品质、改革创新的杰出能力、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援藏干部 干部群众 高原气候 亲戚 造血

上一篇:青藏铁路10年纪行:草儿绿了 牛羊肥了 牧民富了 下一篇:融情·微纪录丨“我的人生从这里起航!”新疆内初班也开始打广告了!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