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留学热!学区房热!辅导班热!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社会新闻 半月谈 2016-10-09 19:33:54
[摘要]虽然“自由”、“尊重”等观念受年轻家长青睐,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坚持。

  浙江:让教育有更多选择

  ——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之四)

  半月谈记者 余靖静

  什么是好的教育?哪里是教育的“理想国”?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是“有选择性的”。“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才能实现。”

  课程改革:一名学生一张课表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这样的“千校一面”,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2007年,刘希平带队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他们在走访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时发现,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所有参观者大为震惊。

  浙江决定做出改变。经过多次调研、论证,2012年,浙江教育发生了一场巨大变革。其核心思想是“选择性教育”。浙江省教育厅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硬件、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合适时机实行“走班制”,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变革从难度最大的高中阶段开始。2012年起,高中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同时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班级,争取做到“一名学生一张课表”。目前,浙江全省高中已全面建立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爱好、实践研究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平均每所学校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

  走班制逐渐从选修课扩大到必修课。一些重点中学自愿打破原来的“行政教学班”模式,实行语、数、外、理、化等必修课选课走班制。位于杭州的绿城育华学校是最早的探索学校之一。“改革后,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课堂。”该校教学负责人解释。

  高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实行走班后,孩子最显著的变化是自信心提高了。“一年下来,孩子没有再说过讨厌课堂、讨厌老师、讨厌考试等,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开心。”

  在普通高中课改成功经验的前提下,2015年开始,浙江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正式展开,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后,大部分学生成绩同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高达95.5%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减轻了,有6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浙江省政府督学、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认为,选课走班,是一场“破冰之旅”,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传统教育“工厂化、流水线”模式的根基。

  招生改革:高考成绩只占录取权重的五六成

  一个人能不能上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怎么能完全让分数“说了算”?2009年,浙江推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2011年启动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更进一步,采用“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总分”,按一定比例折算,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高校是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高考成绩占50%录取权重,而由高校自主主持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左右。2011年参加高考的徐西蒙,高考成绩与他报考专业的平均录取分相比,低了20多分,但因之前他参加浙江工业大学的自主综合测试,且表现出色,依旧被浙工大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入学后仅一个学期,徐西蒙的成绩便跻身专业前15%,进入该专业实验班。到了大二,他的综合成绩就排名专业第一,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通过‘三位一体’招录的孩子们有一些共性,他们的职业定位非常明确,性格更为开朗,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上很有优势,他们中的不少人积极担任学生干部,成为高校艺术团、志愿者、杂志社、广播台、电视台的中坚力量。”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黄小莲说。

  方展画说,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往往压抑甚至埋没了学生的个性、综合素质和潜能,而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根据专业选才目标确定不同的素质特长考核项目,或在面试中请考生自主展示、专家组集体评分,知识面、思维逻辑、谈吐举止等都成为评分因素,而从事公益志愿工作等个人经历更是在专家评价中受到关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尊重“7选3”里的任何一种组合

  课程改了,招生改了,高考呢?也得改。2014年9月,一场社会反响更大的教育改革在浙江“落地”。被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之一后,浙江推出了2017年新高考方案。

  根据方案,浙江的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是统一必考科目外,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想要报考学校和专业的要求,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专家估算,“7选3”排列组合共有35种之多。

  嘉兴一中校长孙国虎说,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红利”,就是育人方式从“选拔”到“选择”的嬗变。分数不再是唯一目的,学习成为本原的追求。“这是学生,也是学校正在发生的可贵变化。”孙国虎说,“嘉兴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尊重中途变更选择。有的组合只有一个学生选,我们也正常开课。”

  同时,浙江一些中学相继开出“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职业体验”等选修课,让学生在高一就开始规划大学学什么专业,今后向什么职业方向发展。还有学校为高一新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进而打通学校学习和职业学习之间的“隔膜”。

  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浙江高考改革试点两年来,80%的学生感受到不分文理科的自由;对于“技能型”考生而言,可以免于高考的重负,只凭学业水平考试或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加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对于大批“特长型”学生而言,可以在“三位一体”招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全面开花。以前那种育人的统一标尺,会完全改变。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成功。”刘希平说,随着学生与高校自主选择权的扩大,浙江将会不断趋近“好的教育”。


编辑:凡闻

相关热词搜索: 孩子 家长 教育

上一篇:浙江遂昌山体滑坡遇难人数升至19人 仍有8人失联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