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剧中,三位小主人公选择出国是为了逃避中考。最近,教育部出台中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取消特长生加分等四大举措,克服“唯分数论”,实现招考从“招分”到“招人”的转变,可谓直面家长的教育焦虑。
吴遵民认为,必须看到,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同样需要更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高校专项计划等‘高考扶贫’举措并非长远之策。高考改革如何运用综合评价,使其体现农村生的特殊品质;自主招生制度如何优化,给没有光鲜证书的寒门学子更多机会,都值得深思。但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教育扶贫链’,补上农村教育的欠账,才能避免贫困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代际传递。”吴遵民说。
焦虑越大,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期望值越高,但将社会“减压阀”和流动“调节器”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教育身上并不合理,也不可能。因此,有专家也指出,根本性解决教育焦虑的密钥在教育之外。只有社会的开放公正,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是靠德行、知识与能力,而非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等“先天因素”,教育的公平才能真正落地,教育的价值才能最大彰显,教育的功能才能以人为本,教育的实现才能日益多元。
给教育改革一点信心和宽容
——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之三)
半月谈记者 李亚楠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这其实是对改革的呼唤,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但是,任何改革都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触动人们的利益,教育改革也不例外。于是,每当社会需要人们参与推动教育改革的时候,许多人却退缩了。这往往不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而是源自呼唤改革者内心的焦虑及恐惧,焦虑孩子输在起跑线,恐惧成为改革牺牲品。于是,改革者往往倒在呼唤改革者的反对声中。教育的“理想国”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农村:教育贫瘠化导致家长从焦虑到失望
调研中,半月谈记者问在湖南山区小学支教的老师毛志华,如果有一天结束支教,最想跟孩子们说什么。她回答:“我想说,不要小小年纪就念叨着出去打工、嫁人,留下来多读点书吧。”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已是普遍现象。其实,这种“读书无用论”并非是对教育价值的否定,更多是对乡村教育的失望。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湖南省衡山县,乡村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占41%,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15%,少数乡镇找不到30岁以下的教师;河南济源市56岁以上的乡村小学教师占20%,农村教学点56岁以上老师占到34%。在湖南山区某农村学校,语文课由炊事员“代班”;河南一些农村孩子的数学课由体育老师来教;还有更多农村孩子的语、数、音、体、美课程,全部由一位包班老师来教。
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城市中小学差距明显。作为通过国家验收的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河南济源市对该市92所小学进行的教学质量抽测显示,平均分85.2,城区小学全部超过平均分,农村小学仅有2所超过了平均分;2014年中招成绩分析,22所农村初中只有2所超过全市平均及格率。农村教育俨然成为“贫瘠教育”。
编辑:凡闻
上一篇:浙江遂昌山体滑坡遇难人数升至19人 仍有8人失联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