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翻译界,就是一方江湖。江湖先驱,应溯及大翻译家严复一代。“放眼看世界之人”虽然传奇远去,但江湖上,至今仍流传着“信、达、雅”的三字绝学,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百年激荡,时过境迁,如今译名江湖上高手如云,更有派系林立。在驱逐外虏后,江湖上两大豪门逐渐成型,成为外文入华的镇门神、把关将。两大豪门各有特点,他们的业务切磋,也成为中国当代翻译水平不断提升的佐证。
豪门正名:新华社 豪门模板:少林 地位属性:中央确定 绝学:翻译标准化
少林崛起于乱世,曾受唐太宗封赏钦定,其武学系统性和历史厚度非一般门派能及,由此奠定天下第一大派地位。
豪门正名:外交部 豪门模板:武当 地位属性:中央部委 绝学:人才高阶化
武当虽然崛起比少林晚,但依仗出色的人才储备和截然不同的门派理念,终独成大家体系。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的译名也处于无序状态。同一个名字新华社、《人民日报》、外交部、地图出版社、中联部、军委机关等诸家竟然能翻译出十多个名字,混乱波及新闻、教育、科研多个领域。
为了社会发展,统一翻译标准可谓时不我待。考虑到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接触各界新说法、新名词几率更高,周恩来总理作出明确要求:“译名要统一,归口于新华社。”
在高层指示下,新华社、外交部、军委机关、教育部、中联部等十多个部门举行会议。新华社派出国际部李慎之、外文翻译部段昭麟两位高手前辈赴会。会议决定,由新华社立出标准化工具书,作为统一标准,中国翻译界由此开始了“标准化”进程。
新华社为此立阁募人,名取“译名室”,成为新华社译名工作的核心部门。“译审”这一职称序列也同“记者”“编辑”等,一同保留在新华社的技术资质评定通道里。
如今,新华社资料卡片房间的柜子中有几百个卡片格,里面密密麻麻归集着几十万张对译卡片。这些卡片皆经过经验丰富、长期专职从事中英文写作的老记者老编辑反复核实确认。
过去,只要多有几个人前去查询译名,办公室就转不开身。如今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宝贵的卡片已然成为“文物”,但它们的存在着实让人感受到译名工作的艰巨复杂。在各类外文的中文汉字译名规则上,新华社译名室研究出一整套规范而细致的拼写与汉字对应系统。如今熟知的克格勃、欧佩克、叶利钦、赫鲁晓夫等译名,均出自此系统。
时至今日,当有中文稿件发回,新华社后方编辑必须对稿件中出现的所有外国人名、地名、头衔进行排查校对,甚至于倒查。当然,有多媒体数据库的帮助,这一工作同老前辈比起来并不算沉重。
编辑:王彬
上一篇:北京"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 孩子被厕所垃圾筐扣头 下一篇:合肥现24小时共享书店 押金99元每读完一本奖励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