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2016年终盘点特刊·光芒耀眼的文化产业

关注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玲 2016-12-28 20:53:57
[摘要]传统文化通过产业的力量,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愈加枝繁叶茂,而当代中国精神也通过文化产业得到彰显和弘扬。 展望未来,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或者必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核心、领军、先导产业和真正的支柱性产业。

  用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不仅发展速度保持快速增长,而且“文化+”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之中,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有了文化自信的支撑和引领,开始在凝聚民族精神、倡领道德新风、激发向上力量等方面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更有时代的精气神。

  1.文化自信的新高度

  山影绰约、美轮美奂、诗情画意,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在西湖上进行。这场50多分钟的艺术盛宴,是一台饱含江南风韵的文艺演出,更是一张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中国名片,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更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

  2016年,文化演出市场继续繁荣。图为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时隔8年再次回到家乡甘肃敦煌首演,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经典精彩的丝路文化盛宴。光明图片

  文化自信在2016年上升到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高度,而且文化自信还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在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大背景中深入思考和精心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要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2016年文化产业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新航标?

  2016年11月,财政部新设立“文化司”,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把原来财政部教科文司的“文化处”与“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职能进行合并,形成“大文化司”,既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是财政部践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更顺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从体制机制上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自信悄然改变着中国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人士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由内向外迸发的创造力让2016年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世界文化产业巨头美国迪士尼进来了,在上海开设首个主题乐园。有人说是“引狼入室”,但业内人士却自信地说“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倒逼国内主题公园提高质量,走“差异化”路线,在竞争中找到立身之地。

  你来我往,有进有出。以万达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企业也阔步“走出去”。万达集团旗下美国AMC院线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通过欧盟批准并完成交割,万达由此完成全球电影院线布局。2016年11月1日,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的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自信文化的新力度

  像故宫一样,2016年谨慎保守的博物馆都迈开步子,勇于尝试,把自己的“镇馆之宝”开发成生动鲜活的创意产品,推出“萌萌哒”的吉祥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6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进一步加大文化创造、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力度,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产品研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更应是当代文化产业要大力开掘的内容富矿。

  传统文化通过产业的力量,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愈加枝繁叶茂,而当代中国精神也通过文化产业得到彰显和弘扬。2016年,从电影《湄公河行动》的热映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广受关注,一批文化精品进入文化市场,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了让“中国故事”叫好又叫座,既有传统文化企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又有文化新业态异军突起;既有国有文化企业的价值引领,也有民营文化企业的全力参与;既有骨干文化企业的“顶天立地”,也有小微文化企业的“铺天盖地”,各有各的本领和精彩。

  文化产业为文化自信带来物质条件,而文化自信又反过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2016年,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产业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幸福产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五大幸福产业”有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消费升级,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介绍,2016年服务业不负众望,快速发展,持续发力,在创新发展中继续“领跑”我国经济增长。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显示,旅游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5%,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同比增长14.7%。

\

  中国网民规模为7.1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成为中国文化消费的生力军。图为观众参观写意苏州双年展。光明图片

\

  3.“文化+”的新深度

  2016年12月19日,一个关系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质量的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人们发现“数字创意产业”赫然在列。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和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

  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创意产品已成为群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2016年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一马当先,营业收入达到3917亿元,增速高达30.8%。两位数的逆势高增长充分显现出数字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前景。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

  除了“文化+互联网”加深融合,2016年“文化”开始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从创意农业到特色小镇,从文化节庆到城市品牌,从故事挖掘到创意策划,从产品的种类到品质,都体现出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温度。在很多地区,文化旅游成为发展新引擎,特色文化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性产业。走出“吹拉弹唱”的“小文化”,融入国民经济的“大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正成为拉动一方经济的“硬实力”。

  不管是文化产业自身的提质增效,还是“文化+”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还是取决于文化产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创意策划和运营推广提高产品竞争力,也需要“文化情怀”和“工匠精神”。中国文化产业要把更多精美的文化产品、精细的文化服务呈现给消费者,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深入诠释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6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张玉玲(整理)

  财政部文化司

  财政部新设立“文化司”,研究提出支持文化改革与发展相关财政政策,承担宣传、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部门预算和相关财政资金、资产管理等工作。

  幸福产业

  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着力推进五大“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文化立法

  2016年文化领域立法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7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12月25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都将于明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

\

  数字创意产业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数字创意等领域的发展壮大。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PPP模式

  2016年,文化行业首次纳入国家PPP推广战略,有利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拓宽文化领域建设资金来源。

\

  网络直播

  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的发展元年,视频直播行业呈现井喷状态,快速发展中问题丛生,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和指导,预示着直播行业即将迎来变局。

\

  VR产业元年

  今年是“VR产业元年”,但实际上VR行业今年全球的表现不佳,并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未来产业发展依然受到诸多挑战。

  人工智能

  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元年。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质变,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

\

  新三板文化企业

  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一万家,总市值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文化企业是新三板的“主力军”,超过10%,全国共有1192家文化企业挂牌新三板。

\

  特色小镇

  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用跨界思维指引未来发展

  作者: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从发展阶段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依托或者借助于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目前已经形成的常态文化产业;第三个层次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创意产业,这代表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十二五”时期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与应用,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以数字技术推动的文化新业态竞相涌现。我国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文创新形态、新业态,如网红与网红经济、视频与直播、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IP与泛娱乐、弹幕与B站等方式,文化众筹、互联网文化金融与艺术金融、文化贸易与跨境电商、网剧与网络大电影、微信公众号、手机栏目以及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等众多创新形态。这一系列文化新形态、新业态是以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文化形式。与传统的文化业态不同,文化新业态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等特性,体现出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与形式的升级和创造。

      即将过去的2016年被称为是VR产业元年,国内掀起VR、AR行业热潮,VR、AR已经站在中国最强风口,作为主推视觉文化的创意产业,居于龙头位置。在旅游、影视、娱乐、游戏、主题公园以及教育、军事、房地产等领域进行创新实验的过程中,VR与AR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呈现“IP-泛娱乐”运行新态势。“IP-泛娱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新业态,它一方面大大激活了我国独有的、规模巨大的网络小说市场,找到了知识产权转化的新途径,发掘并放大了内容到故事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产业链,形成了巨大的聚合效应。此外,网络直播成为互联网移动领域的竞争热点甚至沸点。作为“互联网+传统商品”的创新实践,网红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寻找到新的营销路径。对于创意产业来说,利用网红经济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传统品牌的推广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创意探索。

      分析以上几种新业态可以看到,目前,以“大、智、云、移、自”为特点的新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文化生态和人类生存方式,其中“大”是大数据;“智”是智慧城市;“云”是云计算;“移”是指移动网络;“自”是指自媒体、微媒体,这些都成为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呈现出“小、微、新、特、融”的特点。所谓“小”是小企业的发展;“微”是指微信、微电影等微方式;“新”是指运用微方式创造新的产业运营模式,并由此产生的新业态,其中以移动网、自媒体以及微方式为主。“特”是指独特性;“融”是指融合的思维,就是要用跨界思维发展跨界产业。

      展望未来,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或者必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核心、领军、先导产业和真正的支柱性产业。这个产业群体是一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领军产业,是逐步可以与国际匹敌的准航母舰队群,其特点是高速成长、互联网传播、风险融资方式以及现代企业运营方式。

      实现这一转变最核心的关键是互联网思维,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的哲学思维、科技思维、产业思维和商业思维不同,互联网思维有自身的特点。要把快速的反应能力、极致的用户体验、平台共享、创新精神等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中,在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运营和盈利模式上不断拓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8日 07版)

\

编辑:李晨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企业 动漫游戏 OdeonUCI 文化产业发展

上一篇:2016年终盘点特刊·书香四溢的全民悦读 下一篇:《大国外交》第四集《穿云破雾》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