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些在西安搞文化的,但深入了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共同觉得西安的文化一定要做大做强,但落实到主体,他们只想自己所从事的那一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什么?
因为他们会完全高估自己事业的文化价值,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行业、所做的事是最特殊的。
比如,搞歌剧的看不起搞话剧的,搞古典音乐的看不起流行音乐的,搞舞蹈的看不起搞杂技的,搞话剧的看不起搞电影的,搞相声的实在没有谁能让他看不起,他也就只能看不起搞小品的了。
△ 陕派相声全国走红
在每个文化从业者心中,都有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只是看长短而已。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难以高效率的协作,这和商业规则是相悖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永远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文化企业的日子怎么可能好过?怎么可能不穷?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商业环境中会说这么一句话:我不跟XX合作,我看不上他。那构建逻辑链的人会怎么想?“我是看不起这个人,但他的市场我能看得起,我是要把它的市场拿过来,又不是要把他这个人娶回家。”
△ 大河之舞风靡世界二十年,2016年12月到西安巡演
这样想有错吗?没错,但往往这样想了,鄙视链的构建者就会抨击你这样做虚伪、伪善。
看,鄙视无处不在。
编辑:王彬
上一篇:西安车主违停高达49次 听听违停"大户"怎么说 下一篇:西安一男子街边拆车牌 违法行为被热心群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