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来自29个界别的500多名委员,广泛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
华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委员们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事关西安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找准方向和发力点,为政府提供推进改革和改进工作的决策参考,把建言献策落到实处,更好履职尽责。
西安市政协委员汪国栋:
将中小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培养纳入素质教育范围
新媒体的迅速渗透和融入,深刻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交流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下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比例较高,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
应加大青少年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建议西安市文广新局、市网信办、团市委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网络文化产品的发展规划和政府购买等支持政策,扶持全社会各方力量策划并生产优秀的文章、歌曲、视频、动漫、手机H5等网络文化产品;深入推进互联网企业团建,建议市网信办、团市委共同研究推进建立互联网行业团建工作,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教育,建议全市中、小学每年开展1~2次“我做文明小网民”的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小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培养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范围,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理性辨别能力。在大中专院校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推动大学生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共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西安市政协委员席灏:
建议制定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是文化产业大盘中“打粮食”的先锋产业。当前,城市一级院线的开发建设趋于饱和,而二级院线作为以消费者为主导的点播放映复合型业态,既能使已播出影片二次上映实现收益,又能使未在一级院线上映的影片得以播出,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链,使制片人、院线、观众等多方共同受益。
建议西安市政府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西安市电影产业促进实施办法》,以二级院线为切入点,在版权、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准入资质、服务规范等方面出台实施细则,并引导本市相关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电影产业尤其是二级院线的投入力度,延伸电影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使其成为西安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实现对电影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延展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西安市政协委员文静:
加快智能垃圾分类桶的推广和应用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去年,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街道金花社区设置了智能垃圾分类桶,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尚未实现大范围推广。
建议加快智能垃圾分类桶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要调动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在幼儿园、中小学以及社区等地,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加大在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地放置智能垃圾分类桶,以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西安市政协委员梁英建:
设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永久性会址
去年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市成功举办,显示了陕西和西安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文化自信。
建议在影视精品创作方面,能重点扶持丝绸之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加大西安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落实西安影视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出台对西安影视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永久性会址、标志性建筑物,形成城市精神的空间依托,搭建西安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高地,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并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以影视体验为主题的电影小镇、建立西安VR产业基地,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集影视拍摄、数字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影视文化旅游体验中心。
西安市政协委员高月宏:
建议在全市各区县建立“体育社区”
2021年,陕西省将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西安作为主赛场如何在今后4年中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推动“全民全运”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树立“大体育”理念,推进全民运动的发展。在全市各个区县建立体育社区,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的配备和经费投入。实施全民体育示范区、示范带“亮点工程”试点建设,逐层铺开。规划建设渭河西安段体育健身休闲长廊,沿岸规划建设自行车骑行道、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轮滑场、乒乓球园、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逐步做到有社区的地方就有体育社区,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同时,随着市民健康诉求的增强,确保体育产业能满足大众非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弥补医疗卫生在健康促进上的短板,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针对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的康复,把运动康复和医学相结合,发挥体育的优势和功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西安市政协委员梅强:
建议成立“西安市大数据管理局”
目前,广东、贵州等一些省份和成都、沈阳等地市均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统筹公共数据的开放,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基于此,建议西安市尽快成立“西安市大数据管理局”,主要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大数据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工作,组织制定大数据收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等。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
建议重点从政府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建设“三大方面”入手,推进西安大数据建设。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提升水电气暖等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西安市政协委员田佳蕊:
建立“商源”上报备案制度
如何下好“大西安”、“大招商”这一盘棋?通过招“好商”、招“大商”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现阶段摆在各“招商人”面前的最重要工作。
应确定“大招商”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管理构架,科学合理运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各区县、开发区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商源”上报备案制度,各区县、开发区所招“商源”须上报市商务局,备案通过后方可落地实施。备案过程中如发现所招“商源”不符合各自产业布局规划,商务局可将“商源”调整至符合规划产业的区块内。同时要创新、优化西安市招商工作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应根据各区县、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作适当调整,区域内涉及的重点产业,可加大考核力度,非重点产业或不涉及的产业可减少或取消考核事项。
西安市政协委员张弛:
实施“城市青年合伙人”计划
建设创业创新高地
西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在就业时却成了人才输出型的城市。“西安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工作和创业”已成为热议的话题。西安要追赶超越,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于西安的企业来说,也急需得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
建议实施“城市青年合伙人”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建设创业创新人才高地。西安经济做大规模才能吸引人才、吸引投资、聚集产业。创业企业多,就业机会就多,外地人才才会有舞台施展,才会长期就业、居住,留在这个城市并且生根发芽。 华商报记者 李俊杰 文/图
编辑:雷晓娟
相关热词搜索: 商源 民生问题 中心工作 青少年网络 工作思路
上一篇:人大代表积极建言——传递基层声音 反映热点问题 下一篇:青年创客看好大西安建设 愿做西安发展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