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开发区报道 > 高新区 > 正文

传统文化正复兴丨今年春天 和西安高新区一起尺牍传情

高新区 华商网 2017-03-05 14:41:38
[摘要]当封封书信,被那些或温婉或激昂的声音娓娓读来,那些家国人事,即使相隔万千岁月也变得清晰而真切。

  最近很多身边的朋友在讨论两个节目,《朗读者》和《见字如面》。

\

  当封封书信,被那些或温婉或激昂的声音娓娓读来,那些家国人事,即使相隔万千岁月也变得清晰而真切。

  这也勾起了不少60、70和80后的回忆,那些年在白炽灯下提笔写信的日子,恍如昨日。

\

  很多60后、70后,曾为远方的亲人写下家书,寄托牵挂;很多80后甚至第一批90后,在学生时代都交过笔友、每周要去三四次收发室,诉说年少的喜悦与烦恼。

  那时候没有微信和电子邮件,甚至没有手机,却总有几个你愿意以信寄情的人。

\

  想起当时我们对着信纸斟酌字句,凝神思考的样子,无端端便觉得温暖,也替那个即将收信的人,觉得幸福。

  曾经,书信是一字一句的爱,一笔一划的情义。在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里,寥寥数语,也是纸短情长。

  尺牍与文化

  你也许不知道,书信还有另外一个更文气的名字——尺牍。

  尺牍,最早指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

  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有书信往来之事。据《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五年:“右思不敢对,受牒而退。”牒就是指信函。“尺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书·陈遵传》上说,陈遵这位汉代官员当时很喜欢写信,也爱收藏一些信札。他以“与人尺牍,主皆臧弆以为荣。”东汉学者杜笃的《吊比干文》里也有“寄长怀于尺牍”的记载。汉代之后的书信多用“函”,也就是用小木盒装着的信,这也是书信又被称为“函”的来历。

\

  尺牍发展到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文体——文札,也称书信体散文。既是人们交流的载体,又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讲求一定的文辞修饰,有一定的格式,成为古代文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远远超越了尺牍本身的含义。至今保留下来的尺牍经典莫过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王羲之尺牍》。堪称中国历史上书信体文学作品的精典,今天看来弥足珍贵。

  尺牍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应用文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融合中国书法、文学等多种审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因而尺牍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还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

  小小的尺牍信,往往寄托了真挚的情感,通过这些纸间所承载的生活片段,我们可以还原一个时代的信息,感受一个时代的风貌;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传统文化的复兴上升到独特战略资源的高度,这无疑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好时机。而文化落实贯穿在我们生活里具体而微的细节,比如给亲人给朋友静静地写一封信,比如细致的打开远方亲友的信札,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与亲情。

  随着现代高科技及消费观念的普及,手写的书信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失,而代之以微信、短信、微博、QQ等多种现代化多媒体的沟通渠道。交流方式越来越方便,而人与人之间的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疏远。“见字如面”那般温馨地场景不复再有。

  信札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赏析两篇大家的信札,重温见字如面的温情。

\

胡适《小芳札》

  题识:“小芳:我到家了,家里的人都想念你。你现在已上课了吗?你是很好的孩子,不怕没有进步。但不可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玩,身体好,进步更快。你有空时,望写信给我,随便你说什么,我都爱看。请你代我问爹爹妈妈的好,并问弟弟妹妹的好。”

  图片中这封信是胡适1929年写给朋友陶孟和的长女陶维正的信,信中所说的“小芳”的爹爹妈妈,就是陶孟和夫妇,大家对于陶孟和是社会学家这一点都比较熟悉,其实陶的夫人沈性仁也是民国著名的才女,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就是她翻译的。

  1929年,胡适已经是名满天下,但是我们看他写给朋友女儿的信,温情脉脉却又不道貌岸,难怪有人说:这世间如果有君子,那他的名字一定叫胡适。

  “不可太用功”,要“多玩”,现在还有长辈会这样对晚辈说话吗?

\

张大千《信札两帧》

  题识:“师子道长兄左右:前上一书,想邀青及矣。人物山水先写成八帧,如能令裱家托好,变与更好,因弟後面俱衬粉,故也。仕女约一星期後可绘,然闻稚柳上海方面需用六百元,甚急,问曼士兄当知之,如尚未筹得,可先於弟润资即为偿之。但不令稚柳知之可也。匆上,即叩大安,弟爰顿首,正月二十九日。”

  以上这封书信,可以见得民国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大千张爰在信中委托友人王师子,用自己卖画所得之钱,接济同是画家的谢稚柳,并嘱托一定不能让谢稚柳得知这一事情;患难相助,却又不让人得知,这封信中的信息说明了大艺术家的胸怀与细致,今日阅读,仍使人温暖。

  尺牍传情——

  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展及朗读会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我们决定举办“尺牍传情——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展及朗读会”,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善现代对于手写书信的重视与关怀,以此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与再生长。

\

  主办: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高新区文明办

  展览为期多长时间?朗诵会在哪天举办?活动有哪些亮点?

  这些小新先卖个关子,更多“尺牍传情——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展及朗读会”的消息请继续留意“西安高新”官方微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个春天,我们一起尺牍传情。

编辑:丁旭

相关热词搜索: 传统文化 复兴 今年

上一篇:“互联网+”文化点燃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传统行业如何实现“互联网+”的转型升级——看陕西新三板明星企业“唐荣股份”的转型之路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