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70后"匠人"建50厘米高石库门 希望重现十里洋场

社会新闻 东方网 2017-03-10 10:23:32
[摘要]70后“匠人“丁晓勇做的物件都是清一色的迷你风,他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以微型模型的形式重现上海滩十里洋场。

  

70后

丁晓勇正在做石库门模型。

70后

制作“迷你”家具对丁晓勇来说已非难事。

  据《青年报》报道,小桌子、小板凳、小煤球炉、小缝纫机……70后“匠人”丁晓勇的“码子”很大,但他做的物件却都是清一色的迷你风。就连打造迷你石库门的工具都是DIY的迷你款。

  20多年前,他是一名卡车司机。后来机缘巧合与古建筑结下不解之缘,并参与了世博文创产品的设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上海的“石库门先生”李守白,也因此,从一名古建筑爱好者变身为迷你石库门制造者。

  “你看,如果仅仅是还原一栋石库门,是不是很无趣?建筑和人是分不开的。我和团队的成员一直在努力寻找建筑里旧时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做模型这回事要力求精益求精,这恐怕就是现在一直倡导的工匠精神吧。”

  走进丁晓勇地处偏远的工作室,远远地就看到一个个迷你建筑,古代斗拱、世博中国馆模型、石库门模型。

  不远处是几栋迷你建筑,这是一栋栋最高不超过50厘米的三层楼石库门,所有的门窗都能打开,除了居民房外,还设置了裁缝店、老虎灶、茶楼等,丁晓勇用镊子在空荡荡的店铺里置上比火柴盒还小的八仙桌、椅子,在店外的迷你煤球炉上架上锅子和锅铲。整个建筑立即充满了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你看这个是什么?”丁晓勇拿出一个比大拇指还小的风扇,用嘴轻轻一吹,扇叶就转动起来。

  他继而打开一扇窗,从窗口一隅投进从宜家淘来的迷你手电筒,清冷的房间像洒上了路灯光一般,竟有了生气。

  这是一幅未竟的作品。裁缝店里除了缝纫机等家具外,还会有妈妈亲自做的迷你西装、旗袍。“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现在已经有了老式衣架,如果上面空空荡荡,不科学,我会让擅长缝纫的老妈出手。”但这些添置的物件中不包含人偶,因为在丁晓勇看来,即便自己做得再出神入化,都不能以假乱真,索性有一处富有想象空间的留白。

  “你看,如果仅仅是还原一栋石库门,是不是很无趣?建筑和人是分不开的。我和团队的成员一直在努力寻找建筑里旧时的生活方式。”在丁晓勇看来,裁缝店里就应该有衣架、穿衣镜、缝纫机、老板台、屏风、衣料架。老虎灶的楼上就应该有一处茶楼,茶楼里必须有八仙桌,里面有说评弹的,有拎着鸟笼的茶客。这样才合情合理。往往一边做着,一些场景就会主动浮上他的脑海。“嗯,这幅画里本来没有鸟笼,但渐渐地就会加入进来。我认为做模型这回事要力求精益求精,这恐怕就是现在一直倡导的工匠精神吧。”

  之所以制作这件石库门模型是受人之托。去年春节时,有一个女孩慕名找到享有“石库门先生”之称的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大师李守白,原来李守白曾手绘过一组石库门作品。这位女孩小时候住在董家渡,怀有石库门情结,在国外一次参观缩微模型后入了迷,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对李守白的石库门作品情有独钟,希望能花重金做一件石库门模型。于是,李守白将她推荐给了做微型模型的丁晓勇。

  在接到这一“重任”后,丁晓勇起初十分为难。“艺术家手画的原稿和实际模型有差异,譬如在绘画作品里,原本在第一幅作品里三层楼的石库门到了第二幅会变成二层楼,他会把石库门的比例拉高,不会按照原始比例来。”

  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丁晓勇招募了4位华东理工大学的实习生。根据李守白的画作建模,再做纸模。其间不断地和李守白进行探讨,不断地调整模型。

  “别以为建筑和里面的家具都是我想象出来的。”为了让建筑的结构更合理,场景更丰富。他查询了很多资料,参考了不少老图片。

  丁晓勇似乎是那种想到什么就一定要找到什么的性子。一眨眼的工夫,他手上多出一本厚厚的书籍——《上海屋里厢》。“我希望石库门里的家具都能找到参考,逻辑尽可能是合理的,都是有据可查的。”

  在丁晓勇看来,模型制作者要还原艺术家的作品,需要经过一次翻译的过程。“这就好比,从艺术家的画作上其实很难看出时代特征。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上海民俗专家薛理勇,他向我介绍了石库门的时代特征和特点。”

  “就目前而言,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如何把材料做旧。”“你看,在石库门的建筑结构里,一般两栋房子之间都有山墙隔断,起到防火作用。怀念石库门建筑的文艺女青年,恐怕把自己当成了午后时分,坐在石库门的窗前,拿着咖啡杯的张爱玲。”

  “现在,对我来说制作迷你家具并非难事。”转眼间,丁晓勇又像变魔术一样翻出一只只迷你工具,一字排开,它们是他制作迷你家具的神器,分别是Q版的斧头、锯子、凿子、各种刨子等,甚至还有一个最原始的划线工具墨斗。

  丁晓勇指着石库门房间里的木地板,神色中略有些得意。“这些地板的铺设方式和真的实木地板一模一样。”他随即又指着铺设了一半的由小石头组成的墙面,掏出新买的石料,“这些也是一层层手工铺上去的。”

  细节处见精致,他打开一个抽屉,抽屉上赫然有一枚细如发丝的拉环。而一张看似简单的高级条凳竟是采取榫卯结构。

  “就目前而言,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如何把材料做旧。”丁晓勇实话实说,他做的石库门建筑不多,之前熟门熟路的是古建筑,因此在制作石库门建筑时需要不断地调节尺寸。时常,他会碰到结构不合理的时候,不仅是外围结构,还需要对内部结构做调整。

  丁晓勇笑言,自己小时候住在汉阳路附近的三角地菜场。毕竟是在石库门长大的,对它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其实,所谓石库门就是近代的联排别墅,是由绞圈房子演变过来的建筑形态。随着上海开埠,不断有移民进来,它也渐渐从‘别墅’成为72家房客的建筑。而现在人们赋予它的城市记忆恐怕就是浓浓的生活气息,譬如那弄堂里的吆喝声、那代表了石库门生活方式的煤球炉……你看,在石库门的建筑结构里,一般两栋房子之间都有山墙隔断,起到防火作用。怀念石库门建筑的文艺女青年,恐怕把自己当成了午后时分,坐在石库门的窗前,拿着咖啡杯的张爱玲。”

  丁晓勇透露说,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退休前曾在上海电缆厂当电工的娘舅余师傅帮了不少忙。“当年外公在福州路置业时,外公、妈妈、娘舅就生活在福州路的石库门里,娘舅帮我回忆起了当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交流时,我们的记忆是交错的。娘舅心目中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石库门,和我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的有所不同。”

  为了装载那些迷你家具,他还专门弄了一个塑料工具盒,里面用隔断分开,一格格小格子里放满了加工好或半成品的迷你家具。他给所有的家具分好类,细心地贴上标签:五斗橱9个、方桌15个、高级条凳19个、大橱11个、背柜8个、玻璃柜台3个……

  “未来希望能有机会以微型模型的形式重现上海滩十里洋场,用写实的方式和一个个小场景还原南京路、浙江路的繁华。”

  丁晓勇告诉记者,自己做微型石库门和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他翻出收藏迄今的学生时期的模型,“喏,你看,这是我参加兴趣小组时做的航模。”

  航模虽酷,但制作过程却不免乏味,当年,很多小朋友没能坚持下来。丁晓勇却对此乐此不疲。离开学校后,他成为一名卡车司机,仍然在业余时间和一群朋友一起做房产、船模等商业模型。其后因为一次车祸改变了这个年轻卡车司机的人生轨迹,到后来他索性辞职下海,从事广告制品工作,主攻化妆品商业道具。

  世博会召开前夕,世博局向社会各界征集特许商品。他在朋友们的鼓励下跃跃欲试,几易其稿后,最终设计生产了一款1:600中国馆拼装模型,成为2010年世博会特许商品。而他当时计划设计的第一稿,正是一件石库门作品。

  丁晓勇介绍说,因为这款中国馆模型的成功,促使他于2010年成立了古建筑模型制作工作室。2012年,他还参与了国家教委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南针计划”,参与古建筑教具部分制作,并到上海博物馆和沪上多所中学为学生上拓展课和讲座。

  谈及他接下来的计划,他透露说:“未来希望能有机会以微型模型的形式重现上海滩十里洋场,用写实的方式和一个个小场景还原南京路、浙江路的繁华。”


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匠人 模型 老上海

上一篇:干部宴请80人收数万礼金 纪检怕得罪人没过问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