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是累,但我不烦”
同事们可不管王海丁叫“婆婆”,而是叫他“王大”,因为王海丁去年刚升为江宁公安分局网络安全大队的副大队长。与王海丁同属网安大队的民警丁菲,“是看着‘@江宁公安在线’成长起来的。”同时,她也见证了“王大”投入在微博上的心血。“他总是特别专注,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手机,像个沉迷打游戏的网瘾少年。”
丁菲告诉《新华每日电讯》,她觉得“王大”与其他同事们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把这项工作当兴趣和事业,而不是谋生的饭碗,从来没听他抱怨过。”日均两万左右的微博评论、转发,怎么看得过来?“我永远都看不完。”王海丁对《新华每日电讯》说,有好多次,自己的手机一点开微博,就直接死机了。“只能尽量看,能看多少算多少。”
“真的是一件我愿意、也喜欢做的事。”王海丁告诉《新华每日电讯》,为了尽可能多地看网友们的评论,自己采取“达·芬奇睡眠法”:把睡眠拆开,每天夜里只睡3个小时,白天抽空再补一两小时,一天的睡觉时间勉强凑够五六个小时。“累是累,但我不烦。”王海丁说,这份耐心,是他当年在派出所当“片儿警”练出来的。“老太太和小贩为两毛钱吵两个小时,拉我评理,我也能始终笑脸相迎。”
现在南京市公安局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南京公安”,有着强大的服务和咨询功能:小到挪车,大到跨区迁户口,都可以通过微信用手机操作完成,还有24小时在线的“警博士”能解答交通、户籍等各方面警务问题。网友们圈“@江宁公安在线”咨询各种信息的需求,被“南京公安”的微信公众号部分分担,但王海丁并没因此松口气。
“特别关心他们是怎么失败的”
“微信的服务功能比微博强大,但微信的互动却是单向的。我觉得微博像是个‘会客厅’,不光要把我们的东西传播出去,还要请网友进来坐一坐、聊聊他们对我们的想法。微博比微信更加透明和公开。”王海丁告诉《新华每日电讯》,他现在主要把微博当成一个倾听网友声音和观察舆论走向的渠道。
他不光在网上收集舆情,还走进高校请大学生提意见。他经常到高校去做一些关于安全防范知识或者网络辟谣的讲座,私下里管这叫“青春计划”。同学们挤破脑袋抢票去见网红警察“江宁婆婆”,而王海丁说他设计这个“青春计划”也有自己的“私心”:“这些大学生知识相当丰富,同时又非常关心社会热点。他们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污染。我觉得他们的意见,是最纯净的声音。”
为了运营好“@江宁公安在线”,王海丁业余自学了很多东西。除了作为“人形百科全书”的科普所需,他还潜心学习新闻传播学,对媒介传播形态和规律颇有自己的心得,保证自己“知道在什么样的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他常研究同类型的政务微博,“我不关心别人是怎么成功的,但是我特别关心他们是怎么失败的。看到别人失败的案例,我会去琢磨一下,如果是我,该怎么做。”
“我们不惧怕碰撞”
“他做的这个,真的是高危领域。一言一行全都晒在网上。他非常用心,似乎永远都在办公,人家破案加班熬夜,他发微博也加班熬夜,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干,我们都看在眼里。”丁菲说。王海丁向《新华每日电讯》承认自己压力很大,但他不害怕。“既然开微博,就要适应这种模式。既然追求它的公开和透明,就要接受全民监督。这种民主监督,说到底,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公平和正义。”
去年年底,王海丁获评第四届“江苏省最美警察”,也是南京唯一入选的警察,同时被记个人一等功。王海丁对此很不好意思。他对记者说,出生入死比他辛苦的战友们有的是,他只是动动手指而已。不过他的同事李涛却告诉《新华每日电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仇警。但王大的工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公安是一心为民的。我们都特别服!”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服”。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他的辟谣是在为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洗地”。比如每当涉及公安机关的重大舆论事件,无论发生在北京还是山东,都有人圈“@江宁公安在线”,要他表态,甚至看笑话般地等他“反转”和“洗地”。“不发生在江宁,我看到的跟大家看到的一样多。非要我解读,我怎么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又不是神仙……”王海丁感到有些委屈。
“如果有某地的警方明显做得不对,我扭曲事实,非说他做得对,那才叫‘洗地’。但我可以拍着胸脯保证:我到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可是有些人因为我的身份,不看我微博的具体内容,就直接判断我的立场,我觉得这是一种舆论绑架。”
尽管如此,王海丁也从没有删过一条这样的评论,从没有关闭过一次评论功能,“因为我们不惧怕碰撞。网络不可能是一言堂,它一定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声音都有,才是真实的社会现状。”王海丁说。(记者尹平平 实习生 王文杰)
编辑:凡闻
上一篇:索马里海盗再猖獗 中国海军1周内2次施救 下一篇:合肥现24小时共享书店 押金99元每读完一本奖励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