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住山不是消极地逃避,也不是与世隔绝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作家)
读《居山 活法》,不可浅读,一浅读,就读歪了,读不出真味、何为真味?
首先要知道终南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为什么那么多的隐士为什么会选择这终南山?终南山是大地智慧的“额头”,是“荟萃各种思想,传承不同文化流派的精神家园”。所以她被誉为“中国中央公园”,“她是中国的生态命门,她是野性的天堂,生灵万物的庇护所”。
来这里修行的隐士不是与外界隔绝,而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游离于荒杂的世俗之外,此处没有丝毫的名利心、功利心、私欲心,只有自然......隐居者通过接近山来感受自然的存在。”隐居者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走进终南山,你会看到,这里的“山谷、茅屋,洞穴之间的炊烟从未断绝。”比如书中如心道长住所呈现的丰富性、包容性、现代性,让我们感受到了隐士们“住山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扶正抑邪,让道回归天下。”
居山修行者首先获得了环境上的安逸,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宁静,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最后,他们获取大智慧”。
“河中的月亮和洗脚盆的月亮是有区别的”。这是《居山 活法》作者邢小俊说的一句话,站在终南山上说的。那么简单,明了,可又是那么深刻。这么一句话就擦亮了整个世界。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了生活的复杂性,而忽略了生活的简单与直接。
没错,河中的月亮和洗脚盆的月亮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
书中写到世界级吉他大师解小石为例。大师说心躁之人是绝对造不出好琴的。为了能把琴的声音做得纯净、平衡、透亮,解小石一直在寻觅一处能静心的幽静之地。直到离开新疆到终南山一住十年,成为一名深山琴客。这个留着长发怪怪的人,一开始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现在习惯了,视他为亲人。他一年只做五把吉他,甚至更少。他的手工吉他价格个最低为两万,且需要一年的时间预约。在预约时,他会和对方进行几次面对面地沟通,观察使用者的禀赋、性格、习惯,从而为使用者制定出一把独一无二的吉他。他说:“吉他是有生命的,面板会呼吸。你以为我在玩,其实我在工作;你以为我在工作,其实我在玩。我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环境,做最好的琴!”
再以被誉为“神雕侠侣”的江公夫妻,历经二十余载在秦岭建起生态保护活标本“红草园”为例,昔日的荒野山沟被夫妻打造成秦岭生态保护的一个活标本,这是国人热爱自然,复活传统文化的一种人文理想和生存尝试。
我不能不钦佩本书的作者邢小俊,它是由本职工作压力在肩。为了创作《居山 活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周末驱车入山,终南山的七十二峪,他走遍了大半,跑坏了三双登山鞋,在山壑中滚落摔倒是常事。40多万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他对终南山那座神奇大山无限深沉的爱与切入肺腑的思索之苦之乐。
张陵:倡导了一种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
其实这本书非常重要的就是传递了一种低碳简约的生活观。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理念当中“生态文明建设”中倡导的。那些来自城市生活的人,他们自己种菜、饮山泉,尽量的降低物质生活成本,最大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这是一本好书。有价值的部分是写那些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教徒,是写那些从生活中过来的人,那些人不容易,他经过了世俗社会的繁华,要找到一种跟大自然亲近的生活,他需要勇气,他要切断很多社会关系、跟城市的关系,放弃很多物质生活,那是很不容易的。这种本来就积极生活,很有成就的人,那些社会精英,他要告别,你把他们的勇气写出来很有意思。
王必胜:茫茫尘嚣中寻找精神安放之地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 、评论家)
这是一本奇书,一本书写一群精神求索者、有如苦行僧生活状态的纪实作品,为那些在繁华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寻找精神净土的跋涉者们献上的礼赞。
诚如书名所示,居山,是一批隐逸者群集在终南山上,于草莽荒野中,结庐而居,餐风露宿;而所谓的活法,是远离尘世的羁绊,听松风,观流霞,与飞禽走兽为伴,沉醉自然,过者近乎原始的生活,自由自足,自得其乐。“居山”者,是当代的隐士,而“活法”是寻找人的原本初心,纵浪大化。难得的是,作者深入居山者住地,采访交谈,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寻觅这些数十位离群索居者,各种不同的思想行为,也思考了高度物质化的当下,现代人心灵求索的精神向往的不同指向。同时,一座人文精神标高的山脉,与一批特别的人群,联结与依存,呈现了自然与人、修为、自省与行动等诸多特别的联系与影响,使本书的思想题旨更见厚度。
山居日月,安详而自在,精神放逐,而生活上闲适,生命得到别样的绽放。书本中,每一个居山者,秉承着“在简朴的条件下,享受生活,寻找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初衷,“面对自然,反思生命。”南山书童自西安科技大的毕业后,在城里开了13年酒吧,三年前来这里办起了“茶书院”,寻找慢生活像他一样,从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和不同的因由,走到终南山,问道寻经,反抗过度物质化生活的一种背离,也成为追寻人生更适合自己活法的一种方式。这里既有慕名膜拜这座自古以来的人文精神的高地,像佛界道宗的弟子,如禅宗小弥沙、明空道人、小青道长、印宽法师等,以在这里参禅得道为荣,也有隐居山中,忠于自己的内心而活着。而曾经的成功人士,有企业家刘先生,有西安的名画家樊洲,有中医道济,有潜沉于13年,在这风水宝地上制作了世上名贵的手工吉他的解小石,有养鸡种菜的画家,有90后的女摄影家,有出家还俗而又成为佛法讲师的云香子。曾经的名缰利锁,而今当做浮云,曾经的名头职位,曾经的心力交瘁,曾经的蝇营狗苟,都随风飘散,在这些人当中最早隐居23年的樊洲,最大的体会是拥抱大自然,成为心灵的主人,成为终南山自然和人文滋养的受益者。
在书中,作者虽各位独立地描写了十多位独居终南山的故事,对于这座横亘于人文精神高地的大山,对于山的奇异和厚重,充满着挚爱和神往。尤其是,从这些隐逸者不同的生活经历中,评述了和探究了关于自然、道法、人生、情感、责任甚至生命等等形而上的哲理,显现作者思考的多角度。
编辑:靳聪
上一篇:"沣西新城杯"2017大西安创投项目选拔大赛60强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