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琴:对人类生存方式及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评论家)
这本书拿到以后像大家说的觉得很奇特,超出了想象,是主流社会之外的一种风景,离一般作家的视线比较远。作者邢小俊用两年多的时间,实地观察、体验、探寻终南山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讲述他们的日常和内心,这是一次艰辛的探寻和探访,这样的选择和书写或许可能不会很快被广泛认可,但或许又因站在社会发展的某种高度,透视人生存在的意义和目标究竟何在,意义不凡。
看完这个书以后突出的感受是,作者的问题意识、引导意识比较浓厚和清晰,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和解答,在众多人物和故事的讲述中,通过人事境的融合衬托,为读者勾勒了居山者的动机、目的、生活条件和独立心态,提供了了解这群人的独特视角,引导着读者也经历了一次从浮躁喧嚣中拔身而出,心灵趋于平静的过程,社会的和谐发展,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人的精神自由、安宁生活,中国梦的实现更是每个人梦想实现的汇聚,不管是哪一群人都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都是社会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对他们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包括价值取向的关注和理解,是中国社会开放进步的一种印证。
作品名为《居山 活法》,其实写的只是终南山,为什么只是终南山,为何终南山居山者众多,他们为何要隐,怎样才能隐,靠什么生存,从他们身上我们有什么感悟,他们的行为对世俗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作者都有人于世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和思考。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脚步和心灵日益分离,有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的归宿,追求心灵的安静,回归自然,这也在情理之中,作品中反复强调终南山的自然魅力以及蕴含的精神文化力量,强调离城市杂乱信息渐远,距天人合一之境就愈近。从城市来到山上的人各有各的问题,但目的都是再简单和简约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和,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然后朝着一个圆满的方向重新塑造自己。
作者所思所想所感,不仅再现了居山者群体生活和追求,也旨在引起世俗群体审视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意义,不忘对人生生活本身的追问和心灵归宿的追寻。所以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不仅是对少数人的关注,也是对人类生存方式多样性的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多样并存的关注,对人类生活方式多样性的一种自觉尊重,既体现了作者视野的宏大,既有文本示范性,也体现里作者的勇气和操作能力,显示了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所以作者的生存方式意识、生命形态意识、人生的终极目标意识具有当下性和前瞻性,因为从居山者身上我们不光看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也看到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也看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特性,更看到隐居者对自身生活所应有的自信和从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人向连接古今文化传统终南山的致敬,向幽深文化传统的靠拢,向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和自觉行动,将为现代生活、作家创作提供多侧面的参照和思考。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印象,文艺创作题材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问婀蜿多姿的多元多样,作者的立场多维度的,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叙事、议论、写人、写事、写景相融并进,有层次、有思想、有态度,真实客观、清新自然,整体基调表述分寸拿捏的比较稳妥,这点体现里作者的清醒认知和超越性的思考能力。作品中人物故事为主线,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互交织,作者选取的一系列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他们怀有特殊的情感和理解,他们的选择并非与世隔绝,也并非颓废和逃避现实,就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修行方式,为了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这种朴素的情感和深刻的观察以及人文关照,赋予了居山者以温润的光泽和伦理的温度,当然比较可贵的是作者也没有一味的赞颂,也强调了众多居山者的生活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轻松,生活简陋、孤单、空寂,也指出了山民向往城市生活,弃家而出,城里人却寻找居山处,寻找快乐与幸福这一时代悖论。但是也像作者说的,金鱼在缸里,鲨鱼在海里,都有各自的天地和景观,这种豁达和透悟,与作品内容风格总体上是相宜和相协的,平和、平淡、平静中流动着积极向上的逸韵,体现了明确的关注和关切以及超越性的辩证和思考。所以也向作者表达一种祝贺和致敬。
彭程:给当今社会一剂精神的清凉散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
这真是一本很有特色、很有趣味的书,在谈我对这本书的精神价值面的理解之前,先说另外两个我认为它的突出的特色,一个就是独特的题材,写这样一种非主流的人群、非主流的生活,过去也读过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但都是散篇,像这样大的体量、大规模的是第一部,隐居者群体的存在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多元化,对这种现象,文学有理由给予描绘和表现,文学可以表达一切,没有说不适合文学表现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生活我们确实有理由给予深度的深入细节的描画,邢小俊填补了这个空缺,这很有意义。
另外,这本书的出版,还有能够在这个地方开这个研讨会,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反映了社会的宽容。都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一个特点,他的文笔表达也很出色。邢小俊写了不少散文,上次我看他报上来的《泼烦》《觅渡》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古人说言而不文、行而不远,一部作品没有文才就不利于它的传播,这部作品能够读下去,跟他出色的表达也密切的关系。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逃离人群,遁迹自然,清寂自守,过一份俭朴甚至是清苦的生活,只为了和天地交流,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无边的孤独寂寞中培育涵养性格,使灵魂变得丰仪、充实。
中国古典文学中其实对于隐士的描写还是很多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陶渊明。更早一些的尧帝时有个叫许由,当时尧帝知道他有大德派人请他出山,想把帝位给他,但是许由听到这话觉得耳朵都受污染了,拿泉水洗耳朵,这是真隐士,从内心深处要和外界割断联系。当然也有那些假借隐逸之名,为了求得世间的名利,所谓借出世达到入世。但是这本书里写的这些人是真正到那里隐逸生活作为他们的追求,他们心里是真正的认可真正的喜爱这种生活的状态。
循着这样一条精神生活的路径,走进《居山 活法》讲述的众多终南山隐者亲身的寒舍,他们听从灵魂的召唤,为了获得内心平静甜适,为了获得对生命的深刻参悟,躲避开红尘嚷嚷,远离功名利禄来到大山深处,投身大自然的怀抱,看日升月落、云聚雾散,听风声、雨声,这些人是修道者、艺术家曾经的职场能人等等,他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但是在最根本的方面一致的,那就是对精神生活的高度关注和执着,他们将物质欲求降到最低程度,而专注于精神层面,他们对贫瘠清苦的生活甘之如饴,认为这是获得精神富足的必要且必须的代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样的修行中他们收获了一份灵魂的元戎丰满,因而安静、愉悦、乐不思蜀。一个人降临到世间就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的属性,他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尽到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这是对人群主流的生活而言。因此,没有必要简单追随这些隐居者。但是这个群体的存在显然具有独特的意义,对于当下这个日益堕入功利化陷井的喧嚣浮躁的世界来说,无疑是一股平衡和匡动的力量,我想从意义上理解这个群体,理解他们的价值追求,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准确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我们可以借由这些人的眼光反观我们自身被红尘物欲遮蔽到什么程度,可以从他们的行旨中汲取一种定力,来对抗外界的特别是物质的诱惑,他们的意义和价值仿佛是一剂精神的清凉散,实时帮助我们去除灵魂里的燥热,提醒我们勿失勿忘生命的本原,从而校正人生路途中的步伐,以免偏离生命中的大道。
徐剑:神秘感、安妥感、在场感、行走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我觉得有四感:第一感有神秘感。第二感安妥感。第三感是作者的在场感,或者行走感。最后一感是日子感,过日子的感觉。
为什么说神秘感呢?邢小俊写的隐,不是名人之隐,不是精英之隐,不是高官之隐,恰恰是平民之隐。我觉得特别有味道,这种隐寻找的是安妥感,其实文学最高的境界是进入一种宗教之境,宗教和文学的关系,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有一句话在很多场所我都说,特别是近40年来是创新和失控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中国作家面对的困惑绝不是技术层面的,绝不是想象、结构、技巧的问题,绝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能否从哲学、宗教、从历史面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全新的独到的认知。那些归隐者在开始寻找,终南山里与青山作伴,这是智者生活,我觉得这种安妥感他写得非常好。
第三是在场感或者行走感,写实文学,散文也好、纪实文学也好,如果作家走不到那个地方去,走不到环境里去,走不到那个人物内心里面去,你是写不出命运感、写不出情感来的。邢小俊做了很好的探索,他在努力把终南山写成人的精神的神山,不仅仅是文化的神山,应该是人的神山,情感的神山。他们是寻求一种简单的日子,有山水作伴,有蓝天白云相伴,有听到鸟叫声,早晨起来鸟先唤醒自己,这都是很好的日子。如果你将来再写终南山的话,希望从结构上,要怎么串联起来。
大隐于世也是一种隐法,这让我确实对邢小俊有一种内心的致敬。
编辑:靳聪
上一篇:"沣西新城杯"2017大西安创投项目选拔大赛60强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