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邢小俊长篇纪实文学《居山 活法》 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成功召开

专题资料库 人民新闻网 作者:刘俊刚 2017-08-05 10:30:10
[摘要] 2017年7月29日上午,“唤醒终南山”秦岭--终南山文化高层论坛暨邢小俊长篇纪实文学《居山 活法》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成功举办,终南山文化如何挖掘、如何继承成为专家研讨、交流的焦点。

  徐可:隐士的精神实质不是逃离社会而是亲自自然

  (《文艺报》副总编辑、评论家)

  我谈的是当代隐士的价值何在?我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书,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当代终南山隐者的窗户,这使他天生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我有限阅读范围内第一次看到写终南山隐士的。

  一般人心目中终南山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山,更是一座承载了厚重文化含量的圣山,地理上来说,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的位置,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乃至人文的分界线。从文化上来说,我国儒释道三大家的祖廷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文化具有高雅性历史性、丰富性等等,正有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有很多隐士,隐士文化也成为终南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士以及他们的作品使终南山成为了一座文化圣山。

  那些人本身选择到终南山去隐居就是为了逃离人群和社会,不想为人所知,所以邢小俊能够接近他们,长期跟踪采访写出这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可以说非常难得。这本书最可贵之处首先在于我们能够了解当代终南山隐士的生活状态,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因为一般市民觉得特别神秘,但是没法接近他们。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他们隐居在终南山中,过着异常简朴甚至清苦的生活:芒鞋、衲衣、饮露、食草,与白云为伴;他们住茅蓬山洞,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暗号,不用手机;他们寄身竹林,用回归自然的方式游离于芜杂的世俗之外,没有丝毫名利心、功利心、私欲心,只是自然。单看这些描述,简直怀疑他们不是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人,而是一千年前的古人。

  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指出当代隐士的精神实质不是逃离社会而是亲自自然。邢小俊没有泛泛的讲隐士的故事,而是通过力图走进隐士们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隐居深山的缘由,在人类社会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一群愿意遁入深山,过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正如他们所说的,在他们当中不乏成功的企业家、学者,不乏家庭和满的小夫妻。他们并不是生活的失败者、失意者,为什么愿意放弃城市的幸福生活,心甘情愿的过这种清苦的日子。隐士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对自然之爱、生物之爱、万物之爱,他们懂得尊重泥土和大地,看生命在四季生发,欣赏自然之音。

  隐士存在对我们社会有什么价值呢?作者指出在主流社会之外,隐士群体的存在为快节奏、逐利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力量,而且这个人群在实时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我想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无法认同或者无法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有这么一部分人在,用他们出家的方式,在人群的边缘观察我们社会,也许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他们虽然是独善其身,但是对我们社会也不无益处。作者用文学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当代隐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所思,并不是提倡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满足我们的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头脑能够冷静一点,更加清晰那里的社会和生活。

  高伟:提出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样一种具有哲学形态的问题

  (《中国作家》副主编、评论家)

  这个书是很厚重的书,需要相当大一块时间阅读,当时看的时候就心中有一定敬意,心中确有点惊异。《居山 活法》写的终南山的居山者,从选题来说很吸引我,很好奇。同时我觉得还没读之前要面对博大的终南山,中国之大没有哪一座山能像终南山那样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厚重、博大。终南山本身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意象的写照。敢于写终南山,并且写其中隐居部落的居山者,并将他们作为载体解读终南山,我觉得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写作。

  《居山 活法》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提出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样一种具有哲学形态的问题。作者不断在文中提到,站在终南山峰巅俯看西安城,一个小时的车程,一千年的物质文明生活的落差。我觉得这是一个象征,这本身就是一个意象,象征着这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真实选择。我觉得心的安放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意趣,书中写到人和事,一些人的生活态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种样本的体现,书中写到居山者,他们的活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如果说终南山的山水、日月更像一面镜子,能够让每个匆忙的人驻足镜前,静静地观照,然后朝着一个圆满的方向重新塑造自己,那么这部书也就是对沉浸在浮世界之中追逐利益的一剂清凉剂。

  在博大深邃的终南山里面是一种怎样的活法?对于我们每个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俗世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好奇。最吸引我的是生活在终南山可以带来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生活,这种境界令人神往。

  第二,整篇文章语言上有一种美文的品质,我觉得还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气韵。就是它的纪事和抒情是自成一体的,书中讲到比如说画家樊洲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我觉得都是一种很诗意的呈现。

  作者的文字很好,文字很美,但是如果文中可以更多的把“我”带入,以作者出场的话会更加具体、更加感人。比如里面有一段因为自己U盘没有插好,那段文字丢了,非常懊恼沮丧。这些事儿如果把作者带入的话,整个文章会更加的好读、更加的感人。

  王国平:这是一本可以边读边看视频的立体书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评论家)

  这个书确实很特别,其实是一种视频书,他后面附了很多视频二维码,可以扫着看,这个书比较立体。这个群体确实给我们很多思考,一个层面就是人类跟自然的相互,有两种取向,一类叫人类中心主义,一个叫自然中心主义,按照儒家说法叫取物不尽物,其实这个群体是选择的隐、自觉的隐、主动的隐。我们在生活中、工作状态中很多人是被动的隐,很多工作状态必须谈隐,我曾经采访水文工作者,他们要测水文必须到水源的群体。有个林场职工他们要隐到什么程度?叫望火楼,就是到林场的中间瞭望,他们是被动的隐。而这个群体是主动的隐,是一种生活方式,可能这个群体替我们完成了个人在生活中的梦想,或者自己一个选择,所以看这种书很容易有带入感,它发挥了文学的价值就是疗伤的价值。

编辑:靳聪

相关热词搜索: 长篇 纪实文学 研讨会

上一篇:"沣西新城杯"2017大西安创投项目选拔大赛60强名单公布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