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大西安”
对西安来说,“追赶超越”既是压力,也是目标。“我们现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说:“如果不自加压力,追赶超越就很难完成。”为了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西安喊出了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对标成都的口号。
为什么要提出对标成都?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这是因为两座城市有相似之处,尽管重庆和杭州的经济总量高于西安,但一个是直辖市,一个位于东部,并不在一个层次上。而西安和成都同处西部,皆是副省级城市,具备可比性。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表示,西安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人才流失、工业滞后、民营经济落后等短板,向成都学习,可以从中找到弥补短板的可行路径。
成都在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后,为了加快发展,提出了“一五七”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个目标),发展支撑是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五大支撑),发展任务是从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等七个方面发力(七大任务)。
对此,西安也将发展思路定格为“三六九”,即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过万亿、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三个目标);发展支撑是建设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六大支撑);发展任务是在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开放水平等9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九大任务)。
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在西安主政者看来明了、实用。为此,市委领导要求西安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和成都的指标比一比、赛一赛,并派出年轻的干部到成都去挂职,去取经,尽快实现西安的追赶超越。
在对标成都的过程中,西安城市空间狭小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张宝通认为,最近二十年来,成都在经济总量上逐渐超越西安的原因之一,是推行大成都战略。如成都利用“市管县”优势,合并原有的温江县为温江区,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同时使得成都有更大的腹地来吸纳产业和发展经济。
相比而言,过去几十年西安的城市体量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在推进西咸一体化的过程中一直举步维艰。
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西安和咸阳,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早在2002年,双方就签订了经济一体化的协议,但直到2016年年底都鲜有实质性的进展。十多年来,唯一的突破就是2006年两市的电话走完“长途”,实现了区号的统一。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他认为,西咸一体化之所以成为“万年梗”,最重要的障碍就是行政壁垒。
王圣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西安虽然现在是陕西的省会,但在过去100多年中,曾多次由中央直辖,不论是北洋政府、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省市矛盾比较突出。”
再加上西安所在的关中,一直都是陕西最富足的地区,究竟该如何发展,陕西历来就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应该从西安这样的富裕地区,尽量拿出一些钱补贴陕南、陕北,促使全省共同发展;另一种则建议让西安等地多留一些,以便扩大再生产,像滚雪球一样先滚起来,走“中心开花,遍地结果”的路子。
从四川、湖北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后一种看法无疑更有远见。今天,这两个省份因为省会城市的做大做强,全省都已开始收益。省会强则全省强,如今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方面很多人的共识。
不过,在陕西,近几十年来前一种意见一直占据上风。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1983年西安被列为国家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以后,仍无法享有财政的独立,是其中仅有的两个财政不单列的城市之一。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崔玉凤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一个城市的GDP只有达到1万亿元,才能显现溢出效应,使周边地区受益。在此之前,应该集中力量促其发展,而不是分散资源,限制它的发展。
但遗憾的是,由于尖锐的省市矛盾,之前陕西省对西安市的发展一直有所保留。西咸一体化也因此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本该协同发展的两市,反而在很多时候表现出的是竞争关系。
2010年,为了协调两市的关系,陕西省开始推进西咸新区的建设。该新区位于西安市区和咸阳市区之间,包括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2014年初,在陕西省的争取下,西咸新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陕西原本希望通过推进西咸新区的建设,一方面打破西咸一体化多年形成的僵局,另一方面使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因此,有些人一开始就对西咸新区寄予厚望,不仅让省委领导兼任新区管委会主任,而且还由省里对其进行直管。
但遗憾的是,经过六七年的发展,西咸新区不但没能起到引领作用,反而连自身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王圣学说,过去5年,对西咸新区的投资累计高达6000多亿元,新区负债近2500亿元,但2016年西咸新区的GDP还不到500亿元。另一方面,新区的人口也没有大的突破,5年中只从90万增加到96万,基本上属于自然增长,人才净流入率几乎为零。
他认为,西咸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上的约束。他说,新区800多平方公里,其中大约有300平方公里属于西安市,其他的则是咸阳市的地盘。对于新区如何发展,双方一直存在分歧。更重要的是,省直管的行政体制,使新区很难获得西安、咸阳两地政府的真心支持。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把这种“各扫门前雪”的本位思想称之为“城墙思维”。2016年1月,时任陕西省长的他在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西安代表团审议时说,“西安一定要跳出‘城墙思维’,不要局限地把城墙里看成是中心,要扩大视野,将渭河视作大西安的城中河,开放发展理念和视野。”
2016年11月,在听取有关大西安规划设计的专题会议后,娄勤俭再次强调“要跳出城墙看西安,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出发,运用系统性思维搞好大西安规划”。
王圣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西安的提法由来已久,2009年国务院在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简称《关天规划》)中就提出: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
“大西安和大巴黎、大伦敦地区一样,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包括西安市周边的十多个县市,大致相当于现在关中中部地区。”王圣学说,历史上,这些地区就和西安市连在一起,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整体。
但由于各方利益的纠葛,尤其是西咸一体化长期陷入僵局,以至在《关天规划》出台8年后的今天,连一个各方都认同的大西安规划都拿不出来。
在王圣学看来,陕西省委领导这次重提大西安,实际上就是在为西咸一体化破局。2017年初,陕西省委作出决定,将西咸新区整体交由西安代管。王圣学说,“这是自2002年实施西咸一体化以来,最具实质性的一步。”
在这关键的一步中,有一位领导干部尤其受到关注,他就是新任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
编辑:杨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