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政企资讯 > 正文

从“技术骨干”到“陕北好后生”——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西安供电公司驻米脂县罗家硷村工作队员丁立国

政企资讯 国网 2022-12-30 16:15:13

  桥对面迎来一骑电瓶车的小伙,后面跟着一只小黄狗。小伙急急火火,操着陕北普通话:“应叔,乡上让咱报些材料,我去趟村委会。”“小丁,你骑慢些哈!”

  村支书“应叔”口中的“小丁”是国网西安供电公司选派米脂县罗家硷村驻村队员丁立国,一年多时间,小丁从一名变电检修技术骨干蜕变成名副其实的“陕北好后生”,而一人一狗也成了村里别样的风景。

  破三关 守诺言

  “上大学的时候迷上了小说《平凡的世界》,被少平、少安身上坚韧不屈的精神深深所震撼,双水村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本是江苏人的小丁一直对陕北农村怀着深沉的黄土情结。

  “研究生毕业后,我从事了四年的变电检修工作。看到公司公开报名选拔驻村人员通知时,我意识到,如果不抓住这次机遇,也许今生可能再无法圆梦,便第一个报名参加了。”

  “驻村首先要坚持吃住在村”这是他在村民大会上的第一个承诺。只有这样,才能最快赢得乡亲们的信任,融入百姓生活,开展驻村工作。对于城市长大的小丁来说,蚊虫关、生活关和方言关这“三关”却关关难过。

  收拾出两间窑洞,铺上随身带来的被褥,他和队友三人挤在一张老石炕上,过起了睡“通铺”的日子。夏夜里蚊虫滋扰,壁虎、蛐蛐炕头随意爬行,有的还会肆无忌惮地爬到身上、脸上。满身挠肿的红疙瘩,连续失眠。肥皂、花露水、蚊香各种对付,两周扛过来,他逐渐)适应下来,还养成了早起清扫虫子的习惯。

  生活上的困难也是不期而至。夏季停电断网的雨夜,打着伞踩着泥水去村委会加班;冬日里水管冻住了,去两公里外的乡镇府打水吃;窑洞顶的土坡被暴雨冲塌,奔跑着夺门而出;初学烧煤炭生炉子,满屋子烟雾缭绕、鼻涕眼泪一起流……,一曲曲生活交响乐,磨练着他的意志,激励着驻村队员快速成长,不断向前。

  粗犷豪迈的黄土高坡造就了古朴热烈的陕北方言,老乡们讲话远比影视剧里听到的陕北普通话难懂多了,“语言障碍不仅影响工作,还会闹笑话,报到的第一天就把一位县领导称呼错了。”他便开始听陕北民歌,研究发声规律,主动到村口“话事摊”和老乡们“拉话话”,最终克服了方言关,闲暇时间他还教老乡说普通话。

  一年多来,他践行了“吃住在村”承诺,做到了“村情一口清”。能“入乡随俗”,走进老乡家里能盘腿坐炕沿、坐木墩、用碗喝水、拉家常、参加村里红白喜事,不再讲究、不再拘谨。他信守“不租房、不走读”,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田间村头无处不见他的身影,还有他收养的流浪狗。

  他成了全村人的“小丁”,一个说话算话的“陕北好后生”。

  百姓心窝窝里“热心肠”

  “给,拿着吃!”今天是小丁定期入户走访的日子,村民罗维海端着一大碗水果迎了过来。细看只有两个半苹果,其中一个苹果因为虫蛀被切掉了一半。炕上半躺着常年卧病的婆姨和留守的小孙女。罗维海腿部骨折住院产生三万多治疗费。小丁及时帮他申请医疗救助,解决报销剩余费用。看到小丁来访,淳朴善良的他急忙拿出仅剩的两个半苹果表示感谢。

  罗均伟是小丁结对帮扶的又一重点户,他是村上养羊能手,三口小家其乐融融。儿子突患脑瘤,夫妇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间或带孩子上北京治疗,花光了家中积蓄,濒临返贫。小丁帮他申请大病救助,给孩子购买营养品和书籍,电话和微信关心孩子病情。罗均伟定期把报销材料寄到村上,小丁帮助他办理跨地区医疗报销。

  他每月坚持入户走访,一年多下来,累计走访800余户次。乡亲们“急难愁盼”事他都用小本记录下来,进展情况及时向他们反馈。他将住所挂牌改名便民服务点,把联系方式做成卡片,入户时给村民留下,竭尽所能为村民排忧解难。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返贫的底线。”驻村队员的第一要务就是精准帮扶,对重点户和边沿易致贫户实行动态监测,制定“一户一策”方略。

  罗家硷村现有586户1636人,是米脂县杨家沟镇第二大行政村。工作队员常态化开展入户监测,逐户核实“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用电保障、收入支付等情况。

  “小丁”成了乡亲们心窝窝里热心肠的“陕北好后生”。

  创业艰辛守业

  2016年,公司在村上援建了富产粉条合作社。主打手工土豆粉条和五谷杂粮加工,在几任队员的潜心经营下,2020顶峰时期年营业额突破50万元,盈利8万元,发展势头良好。2021年以后,杂粮类扶贫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合作社经营遇到瓶颈。他提出产品升级,注册“李均沟”商标,打造纯手工土豆粉品牌;提升淀粉等原材料品质,为产品重新设计了条形码和标签,适应市场需求升级了包装礼盒,提高了产品竞争力。2021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70万元,利润超过10万元,村集体收入6万元,15名老乡在合作社做工,人均收入6000余元。合作社再次焕发生机,百姓连连称赞。

  “小丁,村上豆角今年长得可好嘞,弄点给你们尝尝!”村支书李继应经常对工作队嘘寒问暖。正因为这句无心之言,罗家硷村与豆角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家硷村的气候、土壤、光照都非常适合种植豇豆角,还可以调动有种植经验的闲置弱劳力,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如果我们加工成豆角干,还可以解决存储和长途运输的问题。经过调研发现市场对豆角干的需求量稳定,价格和利润较好,这是最稳妥、最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挑选村集体15亩坝地作为试验田。采用个人承包、集体把控的原则,以劳动雇佣、盈利分红的形式吸纳村民参与;依托消费帮扶政策,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最终打造基地种植、中端加工、市场销售产业链体系。

  从播种、搭架、引蔓、采摘到加工、晾晒、包装、存储,小丁全程参与把控时间节点。“2022年全年干豆角销售额预计突破10万元,参与的12位村民辛苦半年,增收超8万元!”想着老乡鼓起的钱袋子,他心里就美,小丁如释重负。

  他成了乡亲们眼中敢想敢干的“陕北好后生”。

  帮扶路上“舍小家”

  然而,就是这个“陕北好后生”,在家人面前总是满怀愧疚。

  “媳妇和我是江苏老乡,大学同学,毕业后随他一起来西安发展,她很支持我的工作。来陕北前,我们结婚不久”,想着新婚燕尔的妻子,一个背井离乡的女孩子,独守在西安这座陌生的城市……,他不禁唏嘘。

  国庆回家探亲,妻子已经怀孕三个月了!八月和九月正是豇豆角采摘加工的关键期,也是妻子孕吐反应最难熬时期,既不能陪伴也没时间“煲电话粥”,他感到愧疚和自责!

  让小丁牵肠挂肚的不止是西安的妻子,还有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因为疫情和工作,小丁已经快两年没有回江苏老家了。“老人胃不大好,我经常往家里寄一些小米、大枣这些陕北特产。老两口总说要来看看我们的豆角试验田,感受陕北革命老区淳朴的民风。”有父母和妻子的大力支持,他的目光更远、更坚定了,他正踌躇满志规划着明年再给村上再建一座40千瓦的光伏电站和充电站,发展绿色能源,造福罗家硷百姓。

  驻村一年多以来,他习惯在电脑前加班整理枯燥的数据,习惯顶着严寒酷暑挨家挨户地走访,也习惯了在山间地头和乡亲们拉家常。皮肤黑了,口音改了,“技术骨干”变成了“陕北好后生”,但深埋心中的黄土情结从未改变。

  小丁说:“做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驻村队员,时常担心自己能力有限。但既然组织将担子交给我,定不负公司的嘱托,尽力为乡亲们多做一点事情,不敢辜负脚下这片热土。”就是这样一位简单朴素的“陕北好后生”,在平凡岗位上彰显着新时代电业人担当奉献的本色。


来源:国网

编辑:徐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王一泽: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里 下一篇:把军人的本色书写在乡村振兴路上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