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陕西省政协召开“加快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与会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代表、专家学者等畅所欲言,就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央地联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成果转化机理模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已实现2.5万项存量成果落地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介绍,当前省委、省政府紧盯国家战略,聚焦优势领域,明确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四链融合、协同联动、开放共享”为主线,以“三项改革”“秦创原”为抓手,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大力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据悉,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目前已推广至156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实现9.3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2.5万项存量成果落地,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1572家。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万家、1.67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2.97倍、2.70倍。
聚焦四链深度融合 使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主委王晓萍提出,西安在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布局规划、科技力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生态营造上仍有提升空间。
她建议,应优化科技创新中心布局。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容错机制与评估反馈机制,促进科研创新良性循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人才团队+地方国资+社会资本”的出资模式,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形成“科研—转化—产业”培育链条。
陕西省光子产业链首席科学家赵卫表示,应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秦创原总平台、总抓手作用,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加注重体系化、差异化的成果转化生态建设。
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符新伟提出,适度减免学校转让股权的所得税。对于转让科技成果企业股权获得的收入,可以参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政策,按照15%的税率征收,增加学校可支配收入,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技创新和成果培育,使得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建议,应鼓励全国重点实验室整合内外部资源,建设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功能互补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灵活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知识生产与分工协作的创新联合体和共同体。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陕西省经济联合会会长刘迎军表示,我省在推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主导产业面临“卡脖子”技术。应实施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加强对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等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问题的超前部署,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明提出,加强全省数字资源共享;加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奖补;出台政策,引导拥有更多先进技术的团队和企业参与金融科技创新中来。
省政协委员、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蒲小川建议,建设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园中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产业生态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