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3日讯 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意味着关中-天水、成渝、北部湾的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大关中”地区在西部开发的下一个10年,能否有所作为,为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新模式探索出一条路径,则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关报道:商洛四县区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 详细方案将公布
兴奋和冲动,激荡在古城西安的每一个角落。
6月20日,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向本报记者证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家批复已无疑问。
“《规划》获批,陕西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权永生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中央在西部开发10周年之际,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又一重大举措。”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看来,《规划》获批,不但使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西部开发中与成渝综改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并列的三大战略高地,而且西安也有可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统筹城乡发展、武汉探索两型社会之后,又一个由国家赋与先行先试权的“特区”。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表示,《规划》获批,国家层面更多的考虑是促进陕甘两省合作,依托关中经济优势,带动甘肃东部地区的发展。
而对陕西省委省政府来说,看得见的好处,不仅仅是其核心区域首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战略定位更加明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正在争取的政策支持和重大项目都得到了国家认可,为今后政策到位、项目落地开启了绿灯。
规划关键词:“内陆开放”
“我们的着眼点不在于要多少钱。”权永生举例说,《规划》既包括西安申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关中装备制造业争取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也有引汉济渭、750千伏特高压电网、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以及曲江遗址、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显然,这些政策和项目如果单独报批,难度很大。现在一揽子打包放到《规划》里,加上陕西省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的诸多思路,对于下一步项目推进,做了重要铺垫。
“《规划》获批,是国家一项战略举措,也在体制创新方面赋予我们一项重要任务。”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现任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徐山林说,当初东部沿海各经济特区是以政策优惠吸引投资的“植入式”发展,不涉及体制等深层次问题,而这一轮包括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内的各大“特区”,均担负着体制创新的责任,必须从创新中寻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关中承担着探索内陆开放开发新模式的国家使命。”徐山林说。
“内陆开放”是《规划》的关键词。《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提出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开放空间,提升开放水平。
徐山林说,这项战略任务落实到具体事务上,就是建成四大基地。这四大基地都写入了最终定稿的《规划》中,分别是: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徐山林表示,关中开放开发不能再停留在30年前“要政策、要投资、减税让利”的层面上,必须在人才、机制、技术、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化改革,拓展创新空间,探索新体制,释放新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