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推迟就餐时间
因为和魏德运特别投缘,季羡林特意交代秘书,平时魏德运来访不用提前预约,直接到家里就行。去年9月,是魏德运最后一次见到季羡林。
当时,季羡林在医院住院。魏德运刚好去医院为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拍照,发现季老也在同一层楼疗养,于是就去探望。当时负责照顾季老日常起居的是一位新秘书,她对无要事来访者一般是挡驾的。那天,正当魏德运要离开时,季羡林却从门缝中看到了他。季老兴致很高,他不顾“清规戒律”,微笑着向魏德运招手:“德运,我在这里!”
“季老当时正在就餐,看到我来,心情很愉悦,不顾大家劝告,特别推迟了用餐时间,配合我拍摄了几张照片,并为我即将举办的名人肖像摄影艺术展欣然命笔,写下了题词‘走近崇高’。”魏德运知道季羡林惜时如金,若某日接待访客用了一小时,他必定在当日休息时间里硬挤一小时将其补回,恪守一日五小时笔耕的原则,做到雷打不动,“我不忍心打扰他。但季老一再挽留我,询问我的工作近况和事业发展,对晚辈后生关怀备至、充满仁爱之心。”
“我怕影响了季老的时间,此后,我尽量克制不去打扰季老,仅是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但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永别!”电话那头,魏德运的声音已经哽咽。本报记者 吴成贵
季羡林作品
主要学术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等。
主要译著:译自德文的有马克思著《论印度》等;译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诗 《罗摩衍那》(七卷)等;译自英文的如梅特丽耶·黛维的《家庭中的泰戈尔》。
文学作品:《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综合
季羡林年谱
■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 (今并入临清市)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求学(1917-1941)
■1917年(6岁)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
■1918年(7岁)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
■1926年(15岁)初中毕业,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18岁)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19岁)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1934年(23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1935年(24岁)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26岁)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30岁)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