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贤亮
张爱玲
卫慧
易中天
余秋雨
郭敬明
1993年
文人下海
1993年,已经57岁的张贤亮在银川附近建起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中国文坛大受冲击。一些著名作家纷纷开办公司。是年,《废都》遭禁。
1994年
朱大可“失踪”
1994年,处于声名鼎盛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朱大可,突然辞去上海师范大学教职前往澳大利亚。这在当时文坛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事件,有人称他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1995年
张爱玲热
张爱玲1995年病逝于美国。张爱玲作品的上海情调令许多人着迷。她的语言特色也很显著,正如“粉丝”所说:从前没有张爱玲,以后也不会有张爱玲,张爱玲是此世间的绝响!
1996年
中国说不
1996年5月,几个被称为“小人物”的中国青年出版了一本名叫 《中国可以说不》的书。它刚一问世,立即像重磅炸弹一样轰开了乖戾难测的图书市场,五万册图书很快售罄。
1997年
王小波热
王小波 (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文体”为无数青年仿效。
1998年
宗璞论争
这一年,宗璞为其父冯友兰先生生前事质询钱钟书,认定钱曾攻击冯,要讨一个说法,杨绛先生于是为钱辩解,宗璞不认账,于是宗、杨二人辩文往来。
1999年
网络文学
这一年,网络作家迅速成长。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出版。
2000年
“下半身写作”
棉棉的 《糖》出版、卫慧的《上海宝贝》的出现,使得美女作家的称谓带上了一些暧昧的色彩,引出了关于 “下半身写作”的话题。
2001年
抄袭成风
文坛剽窃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北大才子”余杰的 《我看水浒》一文部分内容涉嫌抄袭了著名学者朱大可的文章。
2002年
余秋雨起诉
6月25日,余秋雨向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状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古远清侵害其名誉权。
2003年
女作家“叫喊”
池莉推出新作 《有了快感你就喊》。此后,虹影的新作也以 《孔雀的叫喊》为名出版;女作家的这种不约而同地“叫喊”,引起争议。
2004年
《百家讲坛》走红
创立于2001年的 《百家讲坛》直到2004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开始,才摸索出自己的路子。随后,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人先后走红。
2005年
反思消费时代
张炜在2005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精神的背景——— 消费时代的写作和出版》。文章把炮口对准了市场化下的出版机制和“大众”。他认为在一个消费的时代,写作和出版成功与否的标准已经从艺术和思想的深邃转移到了市场的销量上来。
2006年
博客口水战
白烨在他博客里发了《“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引起韩寒的强烈反感与反弹。韩寒在博客里发了 《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批评,言辞激烈。评论家解玺璋、作家陆天明、电影导演陆川、音乐家高晓松先后参与论战。
2007年
郭敬明热
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上市,狂发100万册。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80后”加入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郭敬明、于丹列前两名。
2008年
提议给作家免税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在“两会”提议国家为作家免税,不少网民提出质疑,“文化人不能认为自己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就应该少缴税,这是自私的想法。”
2009年
《废都》解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