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信寄出后有些单位怀疑我是间谍
记者:申请书寄出后有反应吗?
王清:反应超出我想象。申请书是在2008年12月30日全部寄出,到1月4日,就不正常了。一些收到申请书的单位问我是不是间谍,把我当成了间谍,认为我在收集情报。家门口也突然出现一些陌生人,晃来晃去,打听我的情况。我告诉邻居,再有人打听,让他直接去我家。还有把我当成要账的,什么反应都有。
记者:你怎么应对?
王清:意识到危险,我立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给新华社联系,请求帮助,另外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信,向他们陈述我为什么这样做,告诉他们我受到的压力。
我也安慰自己,我做的不是坏事,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如果连我做这样的事都容不下,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记者:有效果吗?
王清:信寄出不久,市政府的一个人给我联系,说:“领导已经知道了,理解你的行为,不用担心。”我内心才镇静些。这之后,也没有人到家门口再转悠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直接向各单位递交申请书?这样或许可以直面陈述,减少误会。
王清:我尝试过亲自送申请书,但被骂了出来。到第一个单位后我说我是来申请信息公开的,接待领导说:“球信息公开,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公开。”认为我在无理取闹,把我赶出来。
4 没有实质内容的回复让我很不爽
记者:在规定期限内,有单位回复你吗?
王清:根据规定,从收到申请书当天算起,15天内被申请单位就要给出答复,在这个期限内有18个单位给我回复。不过,他们回复我的内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全都是无效的,没一份完整回复我申请公开的信息,特别是涉及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方面,不是避重就轻,就是“没有公开依据”,没有实质回复内容,让我很不爽。
记者:能否举个例子?
王清:比如南阳市工商局宛城分局,对我的“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信息申请,答复说这属于内部管理事务类信息,没有列入政务公开范畴,暂时不能公开。他们给我的回复书连单位公章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办?
王清:我只能认,自我安慰一番。其实这些单位已算不错了,在法定期限内好歹回复了。可气的是更多单位在期限内没有任何回音。
记者:这些单位你也自我安慰解脱?
王清:我可不会再妥协。当时我就想,既然行动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得进一步行动。如果单位对申请无动于衷,可以行政复议、打官司和投诉。我开始采取这些手段,投诉的投诉,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
记者:结果如何?
王清:结果还不理想。一些单位又在规定期限内给了我回复,但有些单位还是对行政复议决定书置之不理,不回复我,我又开始打官司,对二三十个单位进行了起诉。
记者:这次都有回音了吧?
王清:经过这一折腾,才最终都有了回音,不管答复内容怎么样,都给了我一个结果。我拿到最后一个回复是在7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