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隔几十米 药价差两三倍
龙血竭胶囊的售价分别是6元、17元
3.5、6、9、17、31……毫无关联的几个数字,却是产地、规格相同的一种药品的销售价格。同一种药在不同的销售机构,为何差价竟高达27.5元,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一份医药公司内部的药品价格明细表显示,一种药品从地区总经销到零售市场,价格翻了5倍还多。就此,记者采访多位医药代表,揭开药价虚高、同药不同价的重重迷雾。
现象
相隔几十米,药价差11元
前不久,普兰店的张先生妻子身上出了很多红色小点,到当地的一家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医生推荐一种名为“龙血竭胶囊”的药。“当时大夫让我们在医院买,一盒药三十多块钱,大夫还说这药只有他们医院有,外面的药房没有卖的。”张先生说,“当时没买,我们俩都没有医保,儿子有,我想让他帮着买。”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张先生的儿子到金州的一家药房询问,结果该药房不但有,而且售价仅为9元一盒,儿子赶忙给他们买了几盒。之后,张先生到多家药房了解情况,“我到普兰店的几家药房询问,发现它们都有这种药,一盒只要3.5元。这几个地方卖的药,除了生产日期不同,其他都一模一样。”
同一种药的差价真的有那么大吗?为了验证张先生的说法,记者拨打了普兰店那家医院的电话,询问是否有云南云河产的龙血竭胶囊,对方回复:有,每盒31元。记者又拨打了普兰店一家药房的电话,同样的药她们只卖3.5元。之后,记者又走访了市内的几家药房,在八一路附近的一家药房,龙血竭胶囊售价为6元,而离该药房几十米远的另一家药房,同样的药售价竟然为17元。
调查
药品销售环节层层“扒皮”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种药品进入药品零售机构至少要经过以下环节: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的大型医药公司——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药房)——消费者。一个环节一层利,而这些利益则全都由消费者买单。“最终药品在医院或药房的售价,是出厂价几倍或十几倍的,太正常不过了。”对此,身为医院院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说。
记者辗转得到一份某医药公司在大连地区的产品价格明细表,明细表上有几十种药品,每种药品后面都有几个价格,分别是地区总经销的进货价、业务员的进货价、药房的进货价,以及市场零售价。
记者发现明细表上的几十种药品,从地区总经销的进货价到最终市场上的零售价,少的价格翻了3倍多,多的价格竟然翻了5倍还多。比如一种产品总经销的进货价为6元,供给业务员的价格增加了1元钱,变成了7元,业务员供给药房的价格陡然增加一倍,变成了14元,该药品最终的零售价格已经接近20元钱;另外一种产品的“价格链”则更加离谱,最开始4元钱一盒,零售价却高达20多元钱。
“我们在大连地区的进货价是最低的,但我们并不是从厂家直接进的货。”该医药公司大连地区的总负责人介绍,药品到他们手里之前已经被“扒过两层皮”,首先是“大包”,即全国总代理,接下来是地区代理,而他们从地区代理那里进货,只能算作“三包”。“药品价格每个阶段都不同,但前两次药品价格增加多少,我们也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