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15日,宝鸡市陈仓区西山在赤沙镇山明村举行养老金发放仪式,该村52名60岁以上的老人喜气洋洋地领到了养老保险金

2007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司长赵殿国(右一)在宝鸡发放养老金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年内在全国10%的县(市、区)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日前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预计将在“十一”前启动。
而早在2007年7月,宝鸡市便开始试点并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今年7月底,参保人数已达70万人,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14万人;预计将来,参保人数将达到100万,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突破25万。
宝鸡的成功经验,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为“宝鸡模式”,而且成为 全国“新农保”的蓝本。
这是中国城市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样本,此经验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为“宝鸡模式”。
今年7月1日,宝鸡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个月内,参保人数从先前的25万激增至70万。
而早在2007年7月31日,我省的太白县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个位于秦岭深处、人口4万余人小县的新举动,吸引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的莅临。
对于太白县焦家山村20位60岁以上的农民来说,那天是幸福和倍感自尊的一天。他们胸戴大红花,从第一次见到的“大官”手里,接过政府发给他们的养老金。从此以后,政府每月发给他们60元养老补贴。
两年来,宝鸡市的“新农保”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情况下摸索前行。近日,记者采访了从参保农民到各级政府的官员,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经验,希望能为全国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些借鉴。
“新农保”试点第一村
靖口镇焦家山村,这个只有64户、总人口250人的村庄,位于太白县西行28公里处的一个山头上。8月7日,记者来到村里。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个村子一半以上的土坯房倒塌。如今,创伤的影子虽还依稀可见,但30多栋新瓦房也随之拔地而起,红瓦白墙是当地政府搞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正是花椒成熟的季节。老老少少都去抢摘花椒了,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花椒、蔬菜和山药材,是这个村子的主要农作物。村子所辖范围的林木并不多,即使在退耕还林之前,与附近其他村子靠砍伐木头卖钱的农民相比,这个村子也不占优势。所以,焦家山村几乎是全乡乃至全县最穷的村子。2006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100元。
正因为穷,也让它成了宝鸡市第一个试点“新农保”的村子。
2007年6月26日,宝鸡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并选择了太白、麟游两个县试点。而太白县选择了经济条件最差的靖口镇焦家山村先行试点。“如果最穷的地方能顺利推广,其他地方肯定也可以。”太白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张志维说。
起初,“攻克”这个村庄并不那么容易。工作人员担心,农民是否愿意对这个新鲜事物买单。“要从本来收入就少的农民口袋里掏钱出来缴保险,谈何容易?”大家几乎都这么认为。
参保动员大会于7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在村委会召开。
与事先预料的一样,村民们的疑虑很多。“大多数人担心,交了钱,到60岁时领不到钱咋办?”村委会主任陈英说,他们还担心自己缴纳的钱会不会被挪用?
熟悉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建议:先动员村里的“明白人”。所谓的“明白人”,也就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在村里有一定威信的村民。另外,找每个家庭“掌柜的”进行宣传。
村委会主任陈英的家庭,最终成为村里第一个参保者。他的7个符合条件的儿孙均已参保,当年66岁的他也成了最早领取养老保险的20个老人之一。
截至今年7月17日,焦家山全村参保人数达到157人,参保率达87.2%;其中,45岁以上人员的参保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