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氼嫑嘂,嘦巭好,兲跑不了”,在网络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叫,只要功夫好,天都跑不了”。
继“囧”和“槑”之后,玊、奣、嘦、勥、巭、嫑、恏、兲、氼、忈、孬、炛等生僻字近期成为网络新语。网友呼吁,“让古字焕发第二青春”。
许多网友不仅注明了这些字的读音,甚至还加了名词解释。比如“氼”(读nì),网友称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通现代的“溺”:人掉进水里,水淹到头顶,就是溺水了;“嘦”(读jiào)和“嫑”(读biáo),则是“只要”和“不要”的快速连读;“巭”(读bù),韩国造汉字,意思是勉学,在《功夫熊猫》上映之后,“巭”成为了“有功夫的人”的简称。有网友连连称赞“大家太有智慧了,这些字肯定会火”。
对此,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陕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党怀兴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字确实有个别是原来就有的古字,现在还有在使用,在电脑上用一些先进的输入法也能打出来,比如“嘂”(读jiào)、“玊”(读sù)、“孖”(读mā)、砼(读tóng)、圐圙(读kūlüè)、孬(读nāo)、忈(读rén)等。但其他一些字比如“砳”、“勥”、“嘦”、“兲”、“氼”、“炛”等则是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这里面很多字既不符合文字规范,也不符合字理,大都为会意字和语段字,根本不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而是许多网友在‘囧’等字流行之后,受启发创造的。”党怀兴表示。至于韩国人、日本人创造的文字,比如“巭”只能说是韩国字,而无法称之为汉字。“网友造的这些字用来娱乐可以,但不适合流传使用。” 本报记者 吴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