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和宁波市教育局历时两年联合研究的《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探寻宁波方位》成果在北京中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报告首次将国内32个城市的教育竞争力排出座次:深圳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西安列倒数第一。
昨晚,记者设法与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张建国取得联系。张建国表示:西安市教育局将继续努力把西安教育搞好!不参与这样无谓的评比活动。不便于、也不必说任何话。
这一排名,一经发布,引发各界关注,并引发部分专家质疑与强烈批评。
新闻链接
8月30日上午,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与宁波市教育局联合推出的
《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探寻宁波方位》研究报告,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首发式,报告将国内32家城市的教育竞争力排出了座次。
报告称,5个计划单列市的教育竞争力的排名次序是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和大连。而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教育竞争力的排名次序是深圳、广州、厦门、成都、杭州、青岛、宁波、大连、沈阳、济南、南京、武汉、哈尔滨、长春和西安。
据称,该份报告指标体系按照重要程度分为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四个等级。一级指标包括4项,分别是硬件投入、软件投入、功能性产出(教育投入对经济的贡献、对经济和科技的影响)、本体性产出(教育成果、教育机会、教育公平)。二级指标包括11项,三级指标有32项,四级指标51项。总的评价指标所包含的要素加起来共有98项。几乎涵盖了影响一个城市教育竞争力的各个重要方面。
老专家质疑“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排名
今年68岁的许建国是中国教育学会理事、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著名的教育专家。他说,西安教育的实力和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和宁波市教育局搞出的“排名”不值得一驳。他就这一“排名”提出了五点质疑。
质疑一:有没有资质?
许建国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先,我对他们的资质提出质疑。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和宁波市的一个教育局联合来做这种评价,是否有过权威经历,是否获得授权,不得而知,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它的不足。”
质疑二:是否科学?
许建国认为,该报告排名的依据是里面设定了98个指标,那么,这些指标能否涵盖教育的全貌?其评价系统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尤其值得怀疑的是,西安市没有参加这一“排名活动”,他们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材料是否准确和权威,也值得怀疑。
质疑三:“软指标”如何评价?
许建国说,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人的生产更多的是要靠软指标,而不是靠硬指标。请问,那些软指标是怎么转化成数据的?比方说,关于道德教育问题,精神面貌的问题,教师管理的问题等,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和材料能统计出来的。教育周期很长,比如,在统计的时候他是状元,毕业后出了很多问题,怎么评估?
质疑四:是否公平?
许建国说,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不是一些简单的数据就能对教育作出全面的评价。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国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对学校的投入不一,这次评比,是否顾及到经济发展这一现实,这就像拿穷人和富人比经济一样,几乎没有可比性。仅就教育一项评比,这公平吗?这种评价能服人吗?
质疑五:有无良好效果?
许建国说,据说,这是一个科研课题,既然是一个课题,就带有学术色彩,所有的学术问题,都是无定论的。没有定论的才叫学术问题,有定论的就不叫学术。他们用一个没定论的方法,将一个定论的结果公布于社会。这样的一种错位,是不是给社会造成一种极大的误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排名”,本就不科学。这样的“排名”,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样值得质疑。
许建国还表示,教育分三大体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体系。此次“排名”是否是单就学校教育,还是对三大教育体系进行的综合评价,不得而知。如果是仅对其中一项体系进行评估,更加不具备说服力。
各方质疑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赵卫:“不要相信这种排名,深圳倒数第一还差不多!”他还认为这是一种“假想”型排名。
全国人大代表、华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不管他们的标准是什么,武汉作为一个教育强市,倒数第四的排名绝对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闻晋副教授:在排名指标中有“功能性产出”一项,指“教育投入对经济的贡献、对经济和科技的影响”,这个“影响”不能一刀切,武汉众多高校、上百万大学生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恐怕不比深圳低。这个概念还可以再扩大:武汉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教育,对全国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