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未来之路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0-29 11:37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摘 要: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走向“离土”。“离土”下的乡村权力格局正走向解体,乡村教育正遭遇着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乡村教育成为城市教育的翻版。因此,乡村教育必须挖掘乡村潜在的教育因素,树立乡村的权威格局,走一条人文重建的道路。

  关键词:乡村教育;现实困境

  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乡土中国正悄然发生改变,农民正逐步脱离土地,放弃田园乡村生活,融入到城市文明。这一趋势或者深刻变化,笔者用“离土”概念来概括。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土地赋予农民太多的意义和身份。可以说,农民的生计、身份甚至农民的安身立命之处都来源于土地。离开了土地,农民丧失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精神的家园,甚至是终极的价值关怀。“整个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和政治的系统赋予土地的一种崇高的价值,使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无与伦比的财产。” “离土”的发生,改变了乡土社会传统的权力格局,乡村文化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也走向没落。乡村教育正遭遇着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脱离了乡村生活的实际,整个乡村教育成了城市教育的翻版。

  一、乡村教育的问题:城市教育的翻版

  “离土”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更多的是在‘我们的世界’中构造‘我们的世界的’教育蓝图,以此来比照‘他们的世界’,看看那里缺少了什么,或者以‘我们的世界’中的教育问题不假思索地类推于彼,然后再把我们的理想设计与改造推及于彼”。而这种被设计的乡村教育不论对乡村教育本身还是对乡村孩子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游离”的乡村教育

  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乡村又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乡村教育在传统上又是一个“熟人”的教育。乡村教师可谓亦师亦亲。在学校他是你的老师,在乡村又有乡村关系的束缚。伴随着“离土”的发生,城市文化逐渐融入乡村,乡村教育在城市取向的设计中失去了方向。

  (1)“新派”教师的影响。“新派”教师渐渐充实到乡村教育中,而他们无论是理念还是教育、教学方法都与原有的教师大相径庭。而且“新派”教师很难融入到当地乡村生活中,他们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努力保持着城市的特色。这虽然给孩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但在农民看来,总感觉没有原先的乡村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放心。

  (2)教育资源的整合。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本是一体的。但随着乡村适龄儿童的减少,国家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把一些学校整合到中心校。而中心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教学的需要,一般实行寄宿制。在双重作用力下,乡村教育逐渐远离了乡村的生活。

  (3)乡村教育的内容。乡村教育的大部分知识体系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建立的,城市取向的印记深刻,导致所学的知识与乡村社会的背离,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乡村的社会经验甚至乡村世界格格不入。

  2.乡村孩子的出路

  教育最终指向培养人。在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中,乡村孩子有两种基本的出路:

  (1)“跃龙门”型。这部分人在当下考试模式与文化背景下,以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以放弃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即使如愿以偿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无法达到城市孩子的综合素养。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之后,他们获得的仅仅是“一纸文凭”,没有财力与精力去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升,而且在找工作过程中又遭遇了“社会关系资本”的考验,境遇可想而知。

  (2)“脱轨”型。这部分人只是少数鲤鱼跃龙门成功者的“陪读”。乡村教育的城市价值取向,“脱轨”型的受教育者带来的仅是数、理、化知识,体悟的是城市的文化和走出去的梦想。因此,在脱离教育之后,原先的乡村已经冷漠、疏远了,几年的学校生活之后对繁重的农活一则不屑,二则已经承受不了。于是,他们中的大部分背井离乡,开始了城市打工生活。面对城市完全不同和陌生的生活,稚嫩的双肩负担沉重。

  在“离土”背景下,乡村教育最终都以走出乡村为最终取向。离开了乡村,教育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物质或精神的财富,反而在接受了多年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后,既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又无法从事繁重的农活,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二、乡村教育遭遇城市取向的原因

  “离土”背景下的乡村教育之所以遭遇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与“离土”下的乡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离土”背景下,乡村权威走向解体,呈现多权威结构,乡村文化走向没落。在通往现代化的路途之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为城市的繁荣,乡村社会贡献了自己最优秀的智力,最强壮的劳动力,甚至青春,获得的只是生存与温饱之间的挣扎。在与城市现代化被动接轨的过程中,乡村的被动与劣势实际上在一步步扩大。?正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在整个“离土”的过程中,乡村不可避免地边缘化,乡村教育走向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的怪圈。

  1.社会权威解体:乡村权力走向多元

  (1)农民的“原子化”现象。农民对乡村的管理与治理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农民的原子化现象很难形成统一意志,而伴随着“离土”中国的发生,大量有知识、文化的青壮年离乡打工,造成了乡村政治无人参与。在无人参与政治的环境下,乡村教育更是不受重视。

  (2)乡村权威的虚拟化与缺失。乡村社会是“能人”治理的社会。乡村“能人”的权力格局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一是村干部,把持着村中大小权力;二是“乡村精英”,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地方一些黑恶势力。村干部无疑是乡村中最大的权力主体,他们是乡村中的政治精英。但在“离土”中国的背景下,乡村精英带领周围的群众走出去,发家致富。三种“能人”之间不可能利益一致,彼此亦在暗地“较量”,正是如此,在市场经济的漩涡中,乡村精英们往往只能在局部保持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很难树立公共的权威。没有乡村的公共权威,乡村教育也只能在摇摆不定中被动地接受“外来势力”的设计。

  2.乡土文化破坏、流失:乡村教育缺乏精神食粮

  任何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表现文化三层。乡村物质文化是指以乡村物质形式作为意义的符号载体,如通过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以及农作方式体现出来的文化。乡村规范文化在实体上由乡村的行为方式、制度或社群构成,具体表现为乡村社会的习俗、舆论和文化观念等。村乡表现文化是指通过乡村语言、信号、图像、色彩、音调和姿势等体现出的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

  (1)乡村自然物质文化的破坏导致“千村一貌”。乡村建设中一些古老的乡土特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盲目地追求整齐划一,打破了原有乡村的风貌。乡村物质文化的缺失,使乡村文化缺少了存在的载体,在“千村一貌”的村庄面前,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2)功利主义思想弥漫导致“习俗不在”。功利主义思想正悄然改变着农民的传统观念。在“离土”中国的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他们又把这种影响带回乡村。这种功利化的思潮正在逐步占领乡村传统伦理道德。符号化的城市文明正充斥着乡村的大街小巷,而本土知识和乡土文化逐渐萎缩,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乡村文化的破坏与流失,使乡村教育处于精神荒芜的境地,乡村教育亟需精神食粮的抚慰,而在城市文化的巨大吸引与充斥下,乡村教育不得不融入到其体系中,接受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

  三、乡村教育的未来之路:人文重建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它们各自有着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离土”背景下的乡村教育要改变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必须发掘乡村潜藏的教育因素,树立乡村权力格局,走一条符合乡村自身的人文重建之路。

  1. 挖掘乡村潜在的教育因素

  乡村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精神食粮和潜在的教育因素。在乡村建设中,要尽量保持乡土原来的特色,减少商业气息对乡村的过度渗透,保持自然乡村的原生态形式。而长期以来,乡村沉淀下来的习俗,代表着整个乡村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这些都是乡村教育所应该汲取的养分,在新课程开发中,要注意将地方的特色特别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融入到地方课程中,让乡村的孩子能在学习的教材中看到家乡的影子。

  2. 以乡村教师为主体

  乡村教育只有融入到乡村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乡村教育的构筑要以乡村周围的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基本的素材,同时融合城市文明的先进因素,两者并举的乡村教育才是乡村教育的最终诉求。作为乡村教育基本要素的乡村教师要“活”在乡村、“活”在农民之中,而不是服务于“上”与服务于外。在实践层面上,努力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文化型共同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的知识核心作用。乡村教师对于乡村生活不仅仅是教书匠,它能动员和发动农民,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提高法制意识,创新本土文化,及时表达政府意愿与党的方针政策,开创先进文明之风气。

  3. 重塑乡村权威格局

  乡村权威代表着乡村教育发展的自主性,只有重新树立乡村权威格局,乡村教育才有自主发展的可能。乡村权威的树立,在“离土”背景下,应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民主建设道路,改变农民的“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参与乡村政治的管理。乡村政治精英与经济文化精英应该联手选举村干部,形成乡村权威,主导乡村建设。(来自: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编辑:梁铮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