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本组图片由实习记者雷佳摄
宋振忠介绍流感的相关知识,并表示政府高度重视是应该的,市民懂得更多知识才会不恐慌
开坛语
时至秋冬季节,甲流疫情出现第二波蔓延,全国累计死亡30多人,近些天全国日平均确诊1500例左右,疫情防控面临严峻的形势。截至本月4日,我省范围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000例,有10个县、市、区都出现确诊病例,安康还出现了一例重症患者。与此同时,我省甲流防控也有了新进展,日前20万支甲流疫苗已运抵西安,逾6万人接种了疫苗,对甲流防控你有什么感受、看法与建议?
一惊一乍让人无所适从
主持人:甲流是一种传染性、可致命性流感,加上此前有非典的阴影,于是我们时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一会儿说要严阵以待,一会儿说不要过度紧张;有人说这跟小感冒一样,吃点感冒药就好了,有人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一定要到专门医院接受治疗……社会认知似乎存在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
任国庆(个体工商户):主持人所说的这种情况,我有同感。早在甲流还没有大面积流行之前,听人说这一次的疫情比2003年的非典还要严重,因为我免疫力较差,一有流行性感冒往往是先被传染上,当时我就很恐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像也不是那么严重。刚开始说不要和那些传染源人群接触,可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和这些群体接触也被传染了,我又开始紧张了。刚开始说是十几岁以下的小孩容易感染,我心里就放松了,我说我年纪大了没有事,可是现在得知有五六十岁的人也得,我又紧张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一会紧张一会不紧张,紧张的时候头都冒汗。我了解了一下,我周围的许多人都有像我这样的体会。
李智武(医务工作者):我感觉,我们国家目前对甲流防控“战略上很重视,战术上很轻视”。高层与社会上层,显得非常非常紧张,各级布控啊、开会啊、各种媒体宣讲啊,但是真正落实到基层这一块,普遍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家该干啥干啥。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很重视,这样才行。
上紧下松不利于甲流防控
雪中梅(校医):现在的情况是,上边的疾控部门都很重视,可是一到基层了呢,是无所谓的。这个不重视,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当我们那个学校出现第一例甲流的时候,我向疾控中心报了后,当时采取全班隔离,给每个学生都发了口罩,让全班学生回家观察。后来疾控中心做了指导,要求学生及时停课,就有校领导说,这个班停课可以,可是老师不能停课,因为一个老师可能带几个班的课程,校领导把教学看得特别重,听不进去。如果这样的话,某个老师带有病毒传染到其他班级,那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开始停一个班,如果不加强防控的话,可能会停十个班,甚至全校都要停课。这就是不分轻重。
李智武:这些不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具体的防护措施上。前些天看到媒体报道,一个七岁的小孩,在医院确诊为甲流之后,结果几家医院都互相推,都不愿意接诊。医院也很矛盾,我们院也是个基层院,如果患者来我们医院,我们也没有条件来确诊,也没有治疗的特效药,那么像这个娃跑到我们医院去,我们也只能叫他走。像这样的情况,就是有关部门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致使医患双方都无所适从。
刘建军(外来经商人员):甲流形势目前还是很严峻的,因为它不是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而且每天的死亡病例也在不断的增加。世卫组织预言,当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全部感染上以后,这一波甲流才能过去。作为普通民众来说,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一点。我们国家,包括世界上不少国家,从甲流疫苗的研制、推广应用到普及,都有一个过程。就是疫苗产出后,也不可能一下子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如果一旦出现大暴发那是很危险的。从这些方面来说,全国上下都应该足够的重视。
甲流肆虐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韦蜀安(健康类网站编辑):甲流如何而来?第一头猪怎么会传染上甲流的?今天我们说的不止于甲流,还有各种瘟疫,比如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等等,近几十年来地球上新发现了许多疾病,吞噬着许多人的生命,于是有人说这么多的疾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眼前欲望,而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朱建军(医学院教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自己最强调的一点,说到底就是一个免疫功能,我们自己要提高我们自身的免疫功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大的说,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跟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说环境污染,现在的汽车这么多,排放的尾气量这么大,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比较难,这个事要从国家领导层,从社会各方面来找解决的办法。
宋振忠(医学杂志编辑):其实,也没有必要把甲流的流行看得那么玄乎,从流感大暴发的情况来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二十世纪曾经暴发过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流感:1918~1919年间流感大流行;1957~1958年间,流感大流行100万人死亡;1968~1969年间,导致全球75万人死亡……这一次的流行感冒,根据规律推测,早在五年前就应该到来。因此对于流感,我们需要掌握其规律,做好流感大流行的监测与预警工作,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谨慎应对但也不必过度恐慌
曹锐荣(某医院护士长):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恐慌的,2003年我在非典一线的时候觉得非典还是比较严重的,甲流也就罢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们平时都比较注意一些防护措施,接触病人要戴口罩啊,勤洗手啊,尽量地不要扎堆。而不少市民,不是学医的,所以他们出现恐慌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华商报》等媒体向市民普及一些甲流常识,怎么防护、采取哪些措施,这样就能消除大家的恐慌心理。
李智武:甲流毕竟是一种感冒,从治疗上来说,不外乎休息、多饮水、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药,增强抵抗力。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接诊过程中,稍微有一点感冒的,就问是不是甲流,好像很紧张。所以,我对媒体也有个建议,对于那些轻症甲流患者,居家观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比如,在家里最好住单间,使用单独的卫生间,尽量不要外出,要戴口罩等等,把它整理一下刊登出来,这样大家就会心中有数。
雪中梅:甲流并不可怕,但不可怕你还要重视。我认为,防控上措施要得力,要有科学的指导,另外一点关键是要领导重视。领导应该怎么重视呢?不能因为上边来检查了,就拿资料上去搪塞。不能做样子应付,这样的事也应付不得。要加强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控制传染病,不外乎三个环节:一个就是控制传染源,一个是切断传播途径,另外就是保护易感染人群。目前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其实都是围绕这三个环节进行的,看你落实不落实,是不是真正落到实处。
自我做起就是履行公民责任
贾小清(媒体从业者):看到每天媒体关于甲流疫情情况报道的数字,还有我市街头越来越多的人都戴上了厚厚的口罩,我的心头就会有一种恐惧感。在这个全民动员预防甲流、抵抗甲流的关键时刻,我觉得除了良好的心态外,最主要是做好冬季的保暖措施,千万不要做一个“冻美女”,穿衣保暖是尤为重要的一点。
冰激凌2008(华商网网友):冬季气候干燥,而且最近气候变化又很快,流感病毒蔓延也在所难免,再加上甲流的因素,弄得人心惶惶。其实大家都没必要很惊慌,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卫生保洁就可以了。
朱建军:我们自己应该注意,该洗手洗手,该戴口罩戴口罩,只要我们把这些事情都做到,你身体又健康,你的免疫功能在,就可以降低感染的几率。作为市民来说,一是不要恐慌,二是我们自己提高免疫功能,就是要加强身体锻炼,少抽烟喝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爱肉夹馍(华商网网友):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履行基本责任。尤其在甲流防治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那种心存侥幸、不顾他人的行为,不是现代公民所应有的。诚然,甲流的防治需要政府努力,而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以现代公民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流感防治将会事半功倍。
甲流防控我们的意见与建议
刘建军:建议国家能够加大疫苗的研发、生产力度,能够迅速惠及更多的人群。另外,政府与医疗部门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病人去看病不要像踢皮球一样推来推去的。商家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最近报道出来,河南等地有些学校要学生买中草药,不买的就不让进学校,这种不义之财不能发。
宋振忠:我提四点建议:
一、政府高度重视是应该的,各级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钟南山说,甲流的第二波已经来了,可能要持续到明年三月,如果不重视的话,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得上这种病。美国两亿多人,因为甲流死亡了一千多人,中国十三亿人,死了三十多人。重视的结果是什么?有好处嘛。
二、对于市民来说,最佳的防控措施是健康教育,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你的心里就不焦虑,你的症状相应就能减轻,抵抗力就能够增强。
三、应该真正把媒体公共资源导向到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之中,我看到《华商报》等媒体就有这样的内容,这就很好。对于一些重要的防护知识还可以重复,因为好多人不是天天都买报纸,通过反复宣传,可以提高人们对甲流的认识。
四、不管是官员还是疾控部门,应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甲流防控常识的普及,消除社会公众的焦躁心理与恐慌情绪。
夏伟静(市民):在防控的常识普及和公众情绪引导上,应在媒体上重点强调,使自我防控深入人心;在医保、医疗救助上,如何确保甲流的医疗保障,避免针对甲流疫苗的收费行为并提高救治效率也至关重要;在群聚病例高发的当下,如何主动介入社区及时发现病例,从早期控制疫情的社区暴发流行也很重要。西安当前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的城市才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论坛主持人本报评论员毕诗成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田德政
结束语:对于政府公共部门来说,在新的甲流防控阶段,肩负的公共责任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防控甲流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担当,需要公民配合,需要全社会每一个链条像齿轮一样的咬合,相互联动。今天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看法,尤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政府提供借鉴。我们的认知越准确、越清晰,在甲流面前就会越从容、越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