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九器
《瞭望》新闻周刊18日刊文披露,当下中国“环保仍拧不过GDP大腿”,环保方面问题仍然很突出:环境立法数量迅速增长,但制定出的法律法规却不怎么管用;在法律强化环评的同时,环评人员成为攻坚对象,环评腐败案多发,已成为高危地带。
单纯从环保发展的历史角度看,环保力量正越来越强大,从环保总局到环保部、从《环境保护法》到《环境影响评价法》,从民间环保组织的凤毛麟角到不计其数……但是从环保与发展的矛盾、从环境恶化的程度、从地球生态的脆弱性看,环保力量还处于筚路蓝缕的初级发展阶段,环境生态仍处于四面楚歌的危机之下,很多地方仍然显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强劲趋势。
环保格局的基础,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法律、民众有没有觉醒发展为一种更为艰巨的利益博弈,在环保与破坏环境的此消彼长或齐头并进的现实中,法律、民众觉醒似乎仍然无法有效遏制环境的持续恶化,而在各种利益驱使下的不少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正以权力和资本无视法律与程序,继续在各地占据博弈的上风,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公共利益进一步受损。在这里,正是多年经济发展惯性所致的“GDP至上”在主导很多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政绩思维,甚至主导很多国企央企领导者的政绩思维。仅在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评法执法检查中,就发现一些地方政府都存在 “未批先建”、“未评先批”现象,甚至用“红头文件”为此保驾护航。今年环保部针对两大电力巨头——— 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 违法建水电站开出最严厉罚单,暂停审批两家企业的多项建设项目,可是,据随后权威媒体调查披露:罚单之下违法水电站照建不误,罚单宛若“空对空导弹”。在巨大的政绩、财税等利益面前,政府失明、企业失聪屡见不鲜,法律和民意在现实中依然孱弱无力,即使如环保部罚单结局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基层环保部门。
当下,还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在环评法律的大棒之下,不少企业单位开始上演“曲线救国”一幕,用糖衣炮弹来攻占环保部门,只要人被拉下马来,法律不过一张徒有其表的纸而已。此招已被证明屡有斩获,2002年至2008年,全国涉及环评管理的违纪违法案件共70件,其中一半都是领导班子成员涉案。可见,利益博弈不仅仅有明枪,更有暗箭。
面对异常脆弱的地球生态,气候政治正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以此而言,中国对全球气候、环境改善所应做出的贡献正遭受严峻的考验。
当我们逐渐完成法律制定、民众启蒙的任务后,环保格局已变、情势更加复杂,利益博弈成为主唱,此时当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生生相克,一物必能降一物。更加彻底的政务信息透明和更加广泛的公众参与,将是让环保占据利益博弈上风的良策。
环保部门占据法律和道义主动,唯不足者在于现实公权行为的种种掣肘、利益逼仄下的执法动摇,假如将一切环保、环评的信息公之于众,让真相实情摊在阳光下,乾坤朗朗,谁是谁非世人一目了然,将很大程度断了“暗度陈仓、瞒天过海”之路;假如在环保的法律、程序中赋予公众更多参与的权利,拥有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民众必将大大增强环保力量,降低执法成本、增加违法成本,从而平衡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
环保和GDP不一定非要 “胳膊拧大腿”,而是要抓紧探索“胳膊大腿协调一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