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目击
就像鞭炮爆炸,机舱起了火
目击者说,事发前穆达拉德从洗手间走出来,手上拿着一个注射器,腹部用枕头挡着,他随后把注射器对准腹部位置,注入一些液体,引发烟火。
荷兰籍乘客彼得·史密斯回忆当时情景:“先是一声爆炸,然后看到烟火。听起来像是鞭炮爆炸,接着闻到了烟味。”
乘客赛义德·加法里坐在涉案男子后面第三排座位上。他回忆说:“一开始听到一声爆炸。所有人都吃了一惊。我们四处张望,什么都没看见。大约几秒钟后,出现一丝亮光,接着看到火光。”加法里说:“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名年轻人想抽上一支烟,但很快意识到情况非常紧急。”当时机舱内乘客惊慌失措,乱作一团,试图灭火,这时后排座位上一名年轻乘客越过飞机过道,和几名乘客扑在嫌疑人身上将其制服。“我很敬佩这个小伙子,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随后一名乘务人员用灭火器扑灭火,事态很快平息,大约20分钟后,客机安全降落在底特律都会机场。
新闻链接
这让人想起“鞋子炸弹”
2001年12月22日,美利坚航空公司063航班载着182名乘客和12名机组成员从法国巴黎飞往美国迈阿密。一名叫理查德·里德的恐怖分子试图引爆藏匿在鞋子中的炸弹,与大家同归于尽。由于机组人员和乘客奋不顾身地与歹徒搏斗,才避免了一场巨大悲剧的发生。
当时这架波音767客机正在飞越大西洋上空。美国学生莫妮克·丹尼逊刚刚用过午餐,正悠闲地欣赏窗外的景致,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位妇女惊恐的尖叫声。此时,一名身材高大、头发蓬乱的乘客,正在用打火机点燃暴露在左脚鞋子外的一根引线,顿时一股硫磺的味道在机舱内弥漫开来。一名空姐立即将一瓶水泼到里德身上,浇灭了导火索。在乘客的协助下,数分钟后将里德制服,把他捆在座位上。
调查人员发现,里德的两只鞋子里各藏有115克的季戊炸药,引线极短,看上去像衣服上的小线头。季戊炸药是一种用在军事和建筑方面的强力烈性炸药,经常用来切割钢梁之类的金属物体。美国政府一位炸弹专家说:“如果点燃,飞机必毁无疑。”
国际观察
美民航再蒙恐怖主义阴影
25日的爆炸事件,扰乱了美国人圣诞节的兴致,也让美国民航继“9·11”事件之后,再次蒙上恐怖主义的阴影。
尽管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民航业大幅提高了安全标准,但安全体系仍有不少漏洞。据悉,这起事件犯罪嫌疑人的名字虽然不在官方的“禁飞”名单上,但可以从涉嫌与恐怖组织有关者的名单上找到。嫌疑人能够通过层层检查,把爆炸装置带上飞机,足以说明漏洞不小。
此外,民航安全的国际协作水平也有待提高。此次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从尼日利亚出发,然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最后抵达美国。有报道说,嫌疑人在荷兰没有接受第二次安检。由此看来,国际民航组织虽制定了国际通用最低安全标准,但各国法规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保证民航安全,光靠“各人自扫门前雪”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尽管“9·11”事件后,美国和其他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强化了民航安全,但民航体系从未脱离过恐怖主义的视线。2006年8月,美英两国便联手破获了一起企图炸毁10多架跨大西洋航班的阴谋。2007年6月,英国格拉斯哥机场航站楼遭到汽车撞击。专家说,在恐怖分子看来,攻击民航是一项“高回报投资”。此类事件通常能够吸引媒体的注意和引发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