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航拍照片(更多图片)
曹操高陵前室(更多图片)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更多图片)
曹操画像
河南省文物局刚刚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宣布,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这个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
考古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据新华社
悬疑 墓中两具女尸遗骨是谁?
民间一直有传说,曹操死后有美女殉葬。这次曹操墓被发现,说明民间传说还是有一定影子的。
在被考古认定为曹操墓的发现过程中,在墓室中出土了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大致可以看出当初是三具尸体。经专家初步鉴定,一具为男性,60多岁,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为什么这么巧,曹操死了,另两位女子也同时死了?是不是殉葬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目前还很难说清。
除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记漳河底发现曹陵外,清人褚学稼在《坚瓠集续集》也作了记载,在从褚学稼的笔下,曹操的墓里是有美女殉葬。曹操在生前确实考虑到了自己死后众多妻妾的去向问题。这在书中有记载。曹操在“遗令”中确实提到死后如何处置身边的女人。
但从“遗令”中看,即使是没有本事的女人,曹操也无让她殉葬之意,而是嘱其学会针线活,做鞋子卖,自食其力。而较早时候曹操甚至表示,让妻妾在自己死后改嫁他人。倪方六
分析 六大证据认定为曹操之墓
专家们给出了六个依据,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证据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证据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证据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
证据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戴之物。
证据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证据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据新华社
相关报道:
河南省文物局称曹操高陵不会进行商业开发
河南安阳考古确认曹操高陵 可能藏其遗骨
曹操墓惊现河南安阳西高穴村 千古之谜终被破解
更多图片:河南安阳考古确认曹操高陵(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