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掉的米粒捡进嘴里
昨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福桥智亲阳光家园”,刚好赶上孩子们吃饭。大白菜、胡萝卜、腌萝卜、黄瓜炒火腿肠,还有鱼。“筷子要比齐,左手端碗”,陈福乔边说边示范。他挨个给孩子们夹菜,把鱼刺剔除后再放到孩子碗里。见孩子吃完后桌子上掉了不少米粒,他用筷子刮到碗里,再放进嘴里。“这些孩子很可怜,一定要用更多的爱心、关心和耐心来对待他们。”52岁的生活老师汪阿姨说,这是老陈交代最多的话。老陈现在每晚和孩子们睡一起,晚上带他们上厕所,清晨教他们穿衣、叠被、跑步。
孝感市残联负责人称,残联会设法筹措资金对托养中心予以支持。市残联还建议,发展一段时间后,托养中心适当收取生活费用。
对话 压根没想靠这个赚钱
记者问陈福乔,“你怕不怕别人说你收这些智障人另有目的,比如说赚钱、骗取政府补贴?”
顿了一下,陈福乔说,“我根本没往这方面想。我自己有个智障儿子,我知道父母和这些孩子的苦,我只是想让他们也获得生的权利”。
记者问,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老陈说,经济是一方面,更放不下心的是,“靠我个人摸索出来的经验教孩子毕竟有限,我希望有特教老师来教他们。可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我联系了多个,却都不愿意来。”
用什么纠正 上帝的笔误
有人说,每一个智障的孩子,都是上帝的笔误。当上帝不公平的时候,需要人间来弥补这一缺憾。
这个人间是谁?我们习惯将之归于社会的责任。事实上,我国2004年就发起了关爱和援助智障人士的“启智工程”,但不得不说,囿于社会发展等诸多客观因素,智障孩子的康复机构和教育机构,容量依然有限,作用有待拓展。更多的智障孩子,只能在各自的家庭里接受非专业的甚至“破罐子破摔”的抚育,这种抚育因不同家庭的差异而频生变数,比如我们常见的遗弃。风险与责任被转嫁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人间悲苦。
上帝关闭了一扇门,我们期待他开启一扇窗。陈福乔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举动,做了那个开窗人。
老陈善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社会救助短板与智障家庭需求之间,迫切需要民间组织的发育成熟,探索运作路径,分担政府责任,寻求社会支持,让那些弱势卑微的群体,完成生的权利,进而追逐那些平凡而又可贵的梦想与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