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唐家山堰塞湖建起码头 村民期待发展旅游业(图)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01-22 13:2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唐家山码头建成后,村民出行费用和时间都要节省一半以上

  每天,从码头进出的客船有固定的6个班次,而快艇则进出几十趟。来来往往的客货船,不时搅动堰塞湖,惊起无数野鸭。

在层层地基上,已经有两处房子立起来,都是崭新的木质穿斗结构。

  湔江、唐家山,以前寂静无名的小地方,因特大地震造就了名震天下的唐家山堰塞湖。在大地震过去一年又半载后,这里的人们生活生产情况如何?这里的山水是否依然如故?记者近日经北川老县城往上走——

  码头多了,路长了,村民出行选择多

  唐家山码头建成后,村民出行费用和时间都要节省一半以上。

  1月20日,从北川老县城经过唐家山至禹里乡的公路便道通了!当地司机奔走相告。

  在北川老县城背后,一条临时道路劈开王家岩崩塌的浮土伸向湔江上游。土路一侧是绝壁,一侧是悬崖。从老县城前行约4公里,便抵达唐家山脚下。千仞绝壁矗立,便道从层层叠叠的碎石中拱出一条缝隙,仅容两部小车擦肩而过。

  尽管便道艰险,但当地群众还是欢呼雀跃,一时间,路上各色轻型车来回奔忙。“我们出行更方便了。”漩坪乡石龙村村民张代虎很兴奋,他不停地擦拭自己已经很久没用的摩托车,曾以为会就此锈掉的铁家伙如今有了用武之地。老张的家在老漩坪场镇背后的张家湾。故土难离,老张在前年年底便摸回家。因为交通不便,他不得不就地买村民拆下来的建筑废料建房。结果是墙有三种颜色:红砖,水泥砖,木板墙面。“如果是现在修房子,我会修得更漂亮一些。”

  从不方便到方便,一年多时间了,唐家山堰塞湖周边,随时都在变。

  在唐家山脚下,一个新建的水泥阶梯形成新的码头,挤满了等船的群众。几位农民工正准备把“唐家山码头”的大牌子立起来。唐家山码头刚刚建成一个多月,每天,从码头进出的客船有固定的6个班次,而快艇则进出几十趟。来来往往的客货船,不时搅动堰塞湖,惊起无数野鸭。

  漩坪乡椿芽村村民侯光军细数新码头的好处。以前出门是坐船到禹里,再坐车翻越擂禹路。唐家山码头建成后,可以从村里坐船直接到唐家山,然后坐面的到擂鼓镇,费用和时间都要节省一半以上。

  “现在每个临湖的村都建起了码头,客货船都可以停靠。”漩坪乡党委副书记唐彬说。在唐家山对岸,一条便道经过漩坪乡杨柳村到达桐梓坝,村民已经能驾驶摩托奔向老县城。从桐梓坝往北,公路直接通往漩坪乡新场镇永吉村。溯湔江而上,一条新的道路向禹里延伸,长达6公里的路基已经形成。

  砖来了,水泥来了,山里的房子建起来

  从不毛之地到新的家园,当时直升机停机坪的沿河坝将一直见证震后变迁。

  “修路,建码头,现在最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群众建房。”漩坪乡党委书记杨启元说,这是堰塞湖周边群众今冬的第一件大事。

  漩坪乡因堰塞湖被分割成了三块,仅因灾失地群众就有475户。因为平地基本上淹没在湖里,寻找适合建住房的地点相当困难。目前设置了9个集中安置点,分散在堰塞湖四周的山湾。在每个集中安置点,征地、平场、排污等设施都由政府投入。漩坪乡的9个安置点,预算投入达1900万元。

  为保证建材供应,北川县成立了建材特供办,由县上统一采购红砖、水泥和钢筋。红砖从唐家山方向通过水路运抵每个安置点码头,成本加上运费、工时费,每块砖价格窜升到了7毛多,但建房的村民每块砖只需付0.32元,差额由北川县承担。水泥供应亦是如此,村民按照每吨460元的价格打个电话就可以运到码头。

  “现在最困难的还是交通。”望着一湖绿水,椿芽村支书侯云泉一筹莫展。椿芽村是漩坪乡至今不通公路的两个村之一,唯一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就是堰塞湖上的船。

  尽管如此,在层层地基上,已经有两处房子立起来,都是崭新的木质穿斗结构。村民金大斌算了笔账,自己修3间占地100平方米的木头房子,每平方米可以节约100多元。

  与椿芽村相比,同属堰塞湖一侧的瓦厂村建房无疑更方便一些。这里公路能够到达,建材可以方便地运进来。在桐梓坝的安置点,49户群众的房子正加班加点建设。房子中间形成未来的街道。“3月份,我们的房子将全部建好。”村民李德春期待着这样的未来,毗邻而居,远比他以前单家独户的山坡更热闹和方便。

  堰塞湖四周有了鲜活人气,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亦一改往日的冷清。经过堰塞湖大坝的便道攀爬到顶,紧接而来的是盘山的机耕道,尽头便是在抗震救灾期间准备建设直升机停机坪的沿河坝。尽管沿河坝只是一道横亘在湔江河谷上的一道土梁,但这里却成为曲山镇楼房坪村202名群众希望的所在。

  震后,楼房坪村需建房的群众有70户202人。村里已没有像样的土地,沿河坝成为唯一适合集中建房的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堰塞湖大坝,翡翠般晶亮的堰塞湖也尽收眼底。

  从唐家山方向,一眼就可以望见楼房坪村的住房。从去年10月底回到沿河坝到现在,村里统规统建的70套住房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每天都有新房子立起来。建木房子是技术活,村里专门从北川坝底等山区乡镇请来了工匠。看着房子长高,39岁的村民谢杨文很惬意。房子由村里统一建设,他只需要带着扫把入住。

  地没了,家底没了,希望山水变金子

  “今后我们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石龙村村支书刘定成看到了希望。

  20日下午,石龙村村支书刘定成召集村委会成员研究产业发展的事情。产业对于石龙村来说,是命根子,是希望。尽管目前所有的想法都只停留在纸上,但刘定成宁愿早一点谋划。

  石龙村本是漩坪老场镇所在的村,以前村里人大多在场镇有门面,20多辆货车让村子过起了小康生活。如今这些家底都被埋在了堰塞湖底,殷实的石龙村如今只留下张家湾背后的大山。

  “我们的地被堰塞湖占了部分,居民安置点占了一部分,在建的省道302线占了一部分。”刘定成说,地没了,场镇搬走了,村子要走过去的路是不行了。不过,刘定成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让他最有信心的是两个因素:唐家山堰塞湖湖面最宽阔的地方就在张家湾;在建的省道302线将会带来大量客源。

  正是张家湾的优势吸引了漩坪乡7个村的100户村民前来建房。村民张勇将所有亲朋的宅基地集中在一起,要建面积600平方米的楼房,以便将来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已经成为漩坪乡未来的发展战略。但一个现实却是:靠近省道302线的只有3个村,其他16个村都在湖对岸。当务之急还是要通过农业产业的恢复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在漩坪乡,因环境适合玫瑰生长,建立一家玫瑰精油提炼厂的洽谈正在进行中,今年将新增3000亩玫瑰种植。而另一项产业也提上日程——发展山桐子。漩坪的地少了,山林没有少,发展与山相关的茶叶、药材等产业自然成为漩坪的必然选择。

  在桐梓坝,震后建设的俏泉茶厂已经投产。茶厂老板付刚把工厂开到了漩坪,现场加工再运出去。“我在这里有基地,准备再扩大2000亩的基地。”

  漩坪乡在引入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山货及山里人走出大山。漩坪新场镇的基础设施在去年投入使用,一个新场镇已经具备功能。明年,一条环湖的便道将形成。两年后,省道302线将恢复。除旅游增长吸纳部分就业外,北川山东工业园还将吸引大量的人就业。

  与漩坪相仿,楼房坪人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今后将从湔江对岸架设一座永久性的钢架桥,湖两岸的公路直接与漩坪乡连接上。更让楼房坪人憧憬的是,作为堰塞湖大坝上方独具特色的村庄,不用吆喝就会有很多的人来看。他们正好好准备,等待机会。

 
 编辑:陈蕾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方案出炉 飞索直上唐家山   09-03-23 10:55
·四川水利厅长:唐家山堰塞湖暂不会成旅游景点   09-03-07 16:28
·唐家山堰塞湖水位高 将清淤开挖泄流槽(组图)   09-02-19 10:17
·唐家山堰塞湖计划将建设成旅游景区   08-06-24 08:35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