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母亲时,王聪荣便唱起用母亲一生经历写成的曲子本报记者 邓小卫 摄
院子那位即将百岁的老人去世了,邻居也很怀念她。她生前堆满皱纹的脸上时常挂着笑,让人觉得好像什么都有希望了。
只等3月春暖,家人就准备给过100岁生日
虎年新年,家住西安土门经贸学院家属院的居民们更觉喜气洋洋。家属院一百多户人家,8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三四位,而最最高寿的张俊凤老人只等3月春暖花开,家人就准备给过100岁生日,大家都盼望着能在百岁老人的福寿宴上吃碗长寿面,沾沾喜气长点福气。今年恰逢三八妇女节100周年纪念日,张俊凤这个生日也就有了特别的含义。
老人75岁的大女儿王秀荣是陕西省妇联的离休干部,她早早就筹划着请一些名人前来贺寿。长期赡养老人的66岁的二女儿王聪荣是经贸学院的退休教师,她连夜写策划,编串词,还用妈妈的生平经历编了眉户段子,只等寿宴上大显身手。就连80后的重孙女杨玉宇,也绞尽脑汁想为太奶奶送出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个百岁生日,已经成了全家人、全社区人共同的事情,大家一门心思只等着那天的到来。可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刚刚过年,有29个儿孙的老人病情恶化。2月19日,她离开了人世。
老人整天笑眯眯的,让人觉得什么都有希望了
老人就这样走了,经贸学院家属院的居民们心里有点空落落的,大家对老人的怀念,一点点浮现上来。
跟老人同楼的居民王惠荣回忆起了张俊凤老人脸上甜甜的笑容。王惠荣记得,老人最爱出门晒太阳,整天乐呵呵笑眯眯的,那股子精气神常让人觉得什么都有希望了。
居委会主任张友香早都准备好了去参加寿宴,她对老人惊人的记忆力很是佩服。问记不记得自己是谁,几乎每次老人都准确地说出了名字或者亲属关系,这常常让大家乐上好一阵子。
还有许多人知道老人爱说谜语。“冬种冬收,无叶无杆,根在上头”说的是冰溜子;“不是狐狸不是狗,前面架铡刀,后面拖扫帚。”说的是狼,每逢别人猜不出自己的谜语,老人就笑得弯下了腰。
老人生前最爱搓耳朵搓鼻子搓手,每天坚持擦身子
昨日下午,回忆起妈妈生前的那些事,王聪荣说:“我妈这辈子,挺普通的,但在我们眼里,她很伟大。”让女儿最遗憾的,就是妈妈没能熬过100岁生日。
63岁的儿子王新荣为妈妈写的悼词就铺在桌上:“妈妈生于满清长于民国,历经战乱、背井离乡,在旧中国她为人缝补、洗衣,随后支持大姐参加革命,抚养我和二姐读书,随着儿女们成长并成家立业,她又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做后勤带孩子。爸爸离开我们已经58年了……”
社区里最长寿的老人走了,大家惋惜之余,也很关心她的养生秘诀。王聪荣说,妈妈生前最爱搓耳朵搓鼻子搓手,即使自己不方便了也要让儿女帮忙,擦身子、揉脚心更是她每天坚持做的功课,而且吃饭时总是慢慢嚼细细地品,什么事都不急躁,“别急,别急,慢慢来。”老人总是这样说。本报记者 王宜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