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郑县圣水镇青史村,现年61岁,双目失明、身残志坚的盛兴德,30多年如一日侍候百岁养母杨秀琴的感人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郑县圣水镇青史村,听说是来采访盛兴德的,村民们都争着给记者带路。在一处小院落里,记者见到了正准备吃早饭,双目失明的盛兴德老人。院子不大,但打扫得干净整洁,门框上一块“百善孝为先”的匾牌显得格外醒目。
在里屋的床上,杨秀琴老人坐在被窝里,正在儿媳卿素英的照顾下吃着早饭。看见有客人进来,老人露出笑容,招呼记者吃饭,并让儿媳快给记者端来板凳。盛兴德对记者说,母亲杨秀琴生于1902年3月,今年已经107岁高龄了。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也很少得病。平时他和妻子总会把母亲扶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谈到夫妇二人30多年如一日侍候养母的事,盛兴德老人对记者说:“自己的性命是母亲捡回来的,母亲老了,自己就应该尽心尽力侍候她,让她老人家安度晚年。人人都要老的嘛!”
61年前,盛兴德刚出生就被抛弃在村外的一座破庙里,好心的养母杨秀琴把他抱回家来,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1978年,从小左眼失明的盛兴德又落下了右眼的残疾,母亲鼓励他要好好地活下去。
每周六的“残疾人之友”是盛兴德最爱收听的节目。从广播电台科技节目里,盛兴德学会了科学种田、养殖奶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年、一季季,通过夫妇二人的辛勤努力,家里的经济收入逐年有所提高。1993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盛兴德争取贷款2000元,买了一头奶牛犊,开始养奶牛。每天,盛兴德都摸索着到汉江边放牧,几年下来,利用从广播电台上学来的知识,他已先后成功繁殖奶牛5头。一头奶牛每天产鲜奶20公斤,除每天给母亲留1斤牛奶补养身体外,其余全部卖给附近的村民,收入贴补家用。
盛兴德自豪地对记者说,自己家奶牛吃得是汉江边纯天然、无污染的青草,奶的质量好、浓度高,如今已经是供不应求了,他还按照中医大夫讲的药方,配置了有33种成份的中草药药酒,让母亲每天饮一杯,以利于其健康长寿。
30多年来,盛兴德、卿素英夫妇耐心细致地照顾母亲杨秀琴。老人生病了,夫妻俩轮流守候在床边喂饭、喂药、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母亲风寒,怕老人输液时冷,提前在三轮车上铺上电热毯,到卫生院后,又插到卫生院墙上的电源插板上。
身残志坚的盛兴德夫妻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2009年10月,陕西省老龄委等八部门联合授予盛兴德“陕西省第四届十大孝子暨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光荣称号。
在采访中,朴实的盛兴德对记者说的最多的话是:“人人都要老的嘛!”
文/图 本报记者 陈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