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三:自主招生是否会造成新“城乡差距”?
【焦点】自主招生是否会对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造成新的不公,从而又制造新的“城乡差距”?
【观点一】宋文新代表:自主招生选拔注重对特殊才能、实验动手、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的考核,而这些素质大多是“用钱堆出来的”,农村学生由于经济和教育条件限制,综合素质自然难以和城市学生相比。加上要求考生到高校参加测试,大大增加了考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考生的考试成本,使贫寒子弟处于竞争劣势,甚至可能被剥夺参与竞争的机会。
【观点二】秦绍德代表:复旦大学在沪自主选拔的对象不设学校、学生成绩等门槛,网上报名面向全市,学生来自市重点、区重点、普通学校的都有。去年,在浙江设置的水平测试考点遍布11个地区,也有当地山区的学生来参加,不存在对农村地区学生的不公平。
【观点三】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代表: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从实践看,一些国家重点大学把自主招生机会大多给予了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重点中学。按照国际通行的“受教育权弱势补偿”原则,建议国家在制定高校自主招生管理办法时,要强制规定高校将一定比例招生计划投向县城和乡镇高中,并在考核和面试中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应坚决杜绝自主招生中的“教育文化背景歧视”。
【点评】自主招生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在制度设计、操作程序、社会信用体系等层面实现公平。机会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基石,不容忽视。
争议四:未来自主招生会不会取代高考?
【焦点】从2003年试点开始,目前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已达76所。近几年,取消统一高考的呼声不断增大,在纲要规划的下一个十年里自主招生能否取代高考?
【观点一】宋文新代表:不能过分夸大高校自主招生的作用。目前只是给学生多提供了一次“考分之外”的录取机会。如果不解决有效监督问题,用自主招生取代统一高考引发的问题可能难以想象。
【观点二】张志勇代表:从纲要设计的未来十年高考改革“路线图”看,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将是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坚持以现有高考模式为基础,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学生;二是在不断丰富高校自主招生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并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自主招生将在高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点评】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是必然趋势。在高考门前,不同的学生要过的也不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择优录取、自主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化选择,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选拔。前提是用科学透明的制度建设保驾护航,高考改革才可能走得更远。(记者张晓晶、仇逸、程义峰、赵仁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