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张婷和老师傅们往来于小巷子,一起掏粪挑粪。在以前很难见到女人干这种活,更何况是一个女大学生
邢鸿雁、王延峰、孟佳、张婷和宿昊(从左至右),五人中四个本科一个大专,因为他们,以往又苦又脏的掏粪工会有不同的诠释了
“先生存、后发展。”张婷面对记者说了这句话,笑容中透露着一丝无奈 为什么想当掏粪工?
的确,此次被录取的王延峰、邢鸿雁就出自“掏粪世家”:王延峰的姥爷是著名的全国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爷爷曾是肥料厂工人,父亲是城肥二处的掏粪工,而邢鸿雁的父亲也是掏粪工。
一连三天,不断有媒体提出采访要求,于是城肥二处不得不专门安排5名大学生掏粪工接待记者。能感觉到,城肥二处对于记者的采访已早有准备,同时对记者的提问也持审慎态度,大学生给予记者的回答也多有雷同。
邢鸿雁谈到自己的选择时,很直接地回答:“我父亲做了30年掏粪工,我从小吃的穿的上学用的都是父亲掏出来的。”而王延峰的解释是自己一家三代都是掏粪工,他对这个工作有感情。
宿昊面对记者的提问,起先的回答甚是从容:“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师,他就告诉我,如果连这份工作你都能干好那么就没有你干不成的事情。我想,我是在靠一双手吃饭,这不丢人。”但稍过片刻,宿昊也沮丧地告诉记者,他所学的法学专业位居十大失业专业的榜首,当律师、法官等需通过全国司法考试,而该考试的通过率只有5%。
25岁的王延峰,毕业于沈阳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被聘在济南钢铁集团下属公司工作。在进一步的交谈中,他说他在济钢的身份就是一个临时工,工种需要三班倒,而且危险性也比较高,辛苦一个月下来,工资加奖金也不过1300多元;而掏粪基本工资就是这个数,加上其他补贴可以拿到2300元。
王延峰坦言,肯定不会干一辈子掏粪工,“任何80后都不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那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王延峰大学时对将来的设想是:独立完成一座大楼的设计与施工。可毕业后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培养的是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有很好的心态。”
张婷虽然年纪最小,但她的回答更直面现实:先生存,后发展。先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饭碗,大学毕业了还当啃老族更丢人。
无论几位大学生掏粪工如何回答,掏粪工的事业编制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东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认为,大学生争当掏粪工,“事业编制”应该才是他们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据谢华介绍,济南市城肥二处总共有308名职工,从事一线工作的有200多人,掏粪工有100余人,全部都是事业编制。以前处里几乎都没有什么学历,直到1996年才来了一个正规的大学毕业生,还被留在机关工作。
挑的是大粪?还是大学?
当5名大学生担着粪挑子的照片和视频传向各地之后,大多数人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巨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已从2004年的280万涨至2009年的610万人,海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使这一群体逐渐走下“圣殿”,转身成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
在对这几名大学生掏粪工认同的同时,难免再生疑惑: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吗?读了16年书的莘莘学子们,最终还要为一个担粪的挑子接受“百里挑一”的选择;在知书达理的孔圣人的故乡,大学毕业生和掏粪工间画上了等号。昨天还在象牙塔斯文读书,今天已默默挑起了粪桶。这对普通民众的思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冲击。一时间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这些学生有了毛病?还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是过剩还是不足?如果说过剩,那么为什么很多地区还有很多人连义务教育都完成不了?
于是,有人用网络常有的语调调侃道:孩子,你挑的不是大粪,你挑的是大学!这个粪桶子不偏不倚地扣到中国当代教育体制、人事制度的头上,扣到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头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高等学府里终于能培养出合格率为1.3%的掏粪工了!
但与大多数仍徘徊在求职路上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显然还是幸运的,就像王延峰所说:“毕竟在近400人里只选5个人,我能考上真的很幸运,剩下那300多个落选者不比我差,但毕竟我就业了。”
本报特派济南记者张宏伟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