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家村:大学失乐园
在西安,边家村比西北大学有名,知道西北大学的肯定知道边家村,不知道西北大学的也一定知道边家村。
边家村在西安的城中村里边应该算得上面积最大的,它连接了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都是西安响当当的大学,当年这三所大学招自考生的时候,村子基本上人满为患。好多自考生教室也设在村子里,宿舍更是在村子里了。所以晚上一出门,一拨拨全是十八九岁的男女学生,很是壮观。
随着西北大学的南迁,边家村比以往安静了许多,但是那些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西安的年轻人,仍然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有时候很颓废,比如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每天早上在与公厕一墙之隔的小摊上买豆浆油条胡辣汤,回去倒头一睡就是一天。晚上再穿双拖鞋在巷子里吃新疆烤肉喝啤酒,跟一帮朋友一疯就是半夜,回去照旧通宵达旦的上网,日复一日。
边家村的年轻学生相比其他村子要多一些,有时候一个院子里,就住着七八个青年男女。时间长了大家就熟了,再长一些,有的就住到一起了。其实彼此吸引的不止是欲望和冲动,更多的是两颗漂在异乡的心,当心与心融合的时候,心情变得开阔,就连前途似乎也要光明起来了。每当有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免不了要庆贺一番。聚集起三五个好友,吃个火锅,喝点啤酒,仿佛也是一个仪式,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真正能走到一起的没有几个,也没有人说什么终成眷属之类的话,活在当下,成为了这里许多年轻人们推崇的生活方式。
有聚就有分,有些人走到了一起,有些人却各奔东西,于是经常在傍晚的时候,会看见屋顶的天台上有长发男生在夏日的微风中抱着吉他唱朴树的《那些花儿》: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沙井村:与高新区一起兴盛
沙井村位于西安西南,在高新区和电子城中间。
夹在这两大板块中间,沙井村想不兴盛都不可能。当高新区和电子城的企业日渐多了起来的时候,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涌进了这个原本平凡的村子。在沙井村里生活了30多年的张永生,见证了村子的变迁。“当初,这里除了本村的人几乎很少有外人来,来这里做啥吗,啥都没有。从1996年开始一下子来了许多找房子住的,我们村里原来最高的也不过二层小院,后来逐渐的往上加,现在最高的已经有七八层了,没有一户空下来的,有的人家一月光房租就能收个七八千。”
来这里租住的大部分都是在高新区和电子城上班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很不稳定。沙井村低廉的房租、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较为便捷的交通吸引了类似的大部分人。
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多年的一位在回忆沙井村的生活的时候说:这里的规模实在是大,感觉一个村子甚至比老家的县城都要大,人口都要多,而且人流量的稠密,好像早晚人都一样多似的,大家都是忙忙碌碌的,村子里的人互相熟悉的并不多,但每个人都在专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做生意的人,打工的人,包括学生也是如此。
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要过去,如今,随着高新区的不断扩张,沙井村的拆迁也经常被许多人议论,村子里许多村民急着拆楼盖楼,据说可以在拆迁的时候多分一些钱。村子里的老人在谈起拆迁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内心的焦虑。“这里住习惯了,邻里邻居都几十年了,闲了还能互相串个门,以后搬到楼房里,那么高,还不知道能不能下得了楼呢。”当身边的年轻人打趣说,现在的楼房都有电梯了,比人跑得快,不用爬楼梯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顿时会现出一丝释然的神情。
村子里现在的脏乱差和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许也让他们有所厌倦。而住在这里的过客们,纷纷搬到了北山门、三爻村、双桥头等地方了。很显然,在这些地方又将重新塑造一个个新的沙井村,但是那个混
乱拥挤却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沙井村的味道将长留在过客们的心里……
(本报记者 贺小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