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销售
终端最盈利
在曝光的订货单的跟帖里,有网友称原来在药店当过会计,“平时买的几十元钱的药,进价才几块钱。”也有自称“做医药这行”的网友表示,曝光的订货单利润“还不是很高的”。
面对以药店身份咨询的记者,中智方面的销售员说:“你们终端赚的最多。我也跟你直说好了,比如3块钱的东西,你可以卖到十几、二十块钱,这是绝对可以的,所以你们利润是很高很高的。”中智药业集团营销部的工作人员称,他们的药在北京铺货并不多,公司的销售模式在调整;正因为没有指定的北京药品公司,所以有时会对药店、个人代理直接发货。
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目前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严格执行在实际购进价的基础上,顺加不超过15%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但不得高于政府指导的最高零售价格。
发改委
属于自主定价
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它们都是在不超过零售指导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价格。
限价名单里并没有“银黄胶囊”,只有银黄片和银黄颗粒两种剂型的银黄制品。北京市发改委解释称,银黄颗粒(片、口服液)在本市定价范围,均实行政府指导价,定价内容为零售价格,定价形式为最高零售价格。而银黄胶囊未列入国家和本市定价范围,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制定,因此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同一规格的同种药品,为何会在不同的药店出现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药店的经营方式和策略有很多种,有的甚至可以亏着卖,属于市场营销学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药品价格水平正常。对于其合理定价,可以参考片剂,但又不能简单参考,需按每天服用的药量来对比参考。(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