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的“春意模式”
老人享受服务和精神上的尊敬
3月16日上午11时许,在拥有10万人口的纺织城地区,全国第一家社区养老机构——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里,10多位老人正在有滋有味地吃着午饭。当天的饭菜有菜花炒肉、清炒蒜薹、米饭和西红柿鸡蛋汤。掉光了牙的老太太何爱琴正大口大口地吃着。因为是专门为老人们做的饭,厨师们总会煞费心机地将饭菜做得“合口”一些。
这个500多平方米大的养老服务站,设立在汽配社区内,共有14张床位供老人午间休息。6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配有彩电、DVD、音响等,同时还配有康复室以及可供80位老人同时用餐的餐厅。服务站站长徐慧静告诉记者,在服务站登记的老人有200多名,站里提供一日两餐,每人每月收取150元费用。解决老人吃饭问题的同时,服务站还免费为老人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在这里,只要老人需要,服务人员会及时给予帮助,老人们不仅能享受到细致周到的服务,更能得到精神上的尊重。
73岁的李佑是汽配社区的老住户,平时儿女忙于上班,春意服务站开办以后,他每天都在这里用餐,减轻了孩子们的生活负担,老人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评价服务站里的工作人员。
其实,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融洽。起初,老人对工作人员有防范心理,甚至连门都不给开。时间长了,他们知道工作人员是真心实意地照顾他们,也慢慢就消除了隔膜,变得热情起来。
服务站的工作并不轻松,服务内容从一大早就开始:组织老人做早操,帮老人做家事,准备午饭,安排下午活动,最后再准备晚饭。大家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繁忙的工作并没有给22名工作人员带来丰厚的收入。目前,他们的工资由区社会劳动保障局每人每月发572元,民政局再配套288元,每月合计860元。
这些照顾老人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临近厂区的下岗女工,经过综合知识、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后开始上岗。一位40多岁的姚姓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原来是唐华四棉(陕西省唐华四棉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岗女工,来这里是职介所介绍的。对于这份工作,她比较满意,“照顾的都是跟自己父母年纪相当的老人,没啥不痛快的。逢年过节老人见面就往口袋里装花生、糖,亲热得很。工资不高,但帮助老人我感到很快乐。”
显然,“春意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
居家养老探索“造血”途径
期待潜在从业人员转变观念
西安市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快但养老机构床位紧张。寻求一种受老人和儿女欢迎的养老服务新模式,迫在眉睫。
传统观念里,很多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做法,对此,朱建萍有自己的看法,“随着目前家庭结构的转变,‘4-2-1模式’(四位老人两个子女一个小孩)的家庭越来越多,人们的观念在慢慢转变。”
就西安养老设施和老年人需求之间的供需差距,西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福利处贾军孝处长表示,一方面是床位紧张,另一方面属于选择性缺失,很多老人和子女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去养老院违背“孝”的要求,90%的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针对这样的需求,2010年西安市将开始在50个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
也许是看到了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成功,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务站在政府的倡导下试点运行。作为居家养老的拓荒者,春意服务站所在的汽配社区主任刘春宁对“春意模式”有自己的看法,“去年有很多单位来我们社区、服务站取经,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许多困难。”刘春宁认为“春意”目前的运营模式完全靠政府扶持,服务站开展许多活动时总是捉襟见肘,如果能探索出一种新模式,依靠自身造血,就能让居家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变输血为造血,贾军孝很认同,“这样的创新,本身也是社区养老的探索。”就目前资金依靠被动输血的问题,贾军孝表示,一方面当地政府应该加强资助,另一方面也可依靠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合理收费。“预设3个收费标准,低保户、空巢老人等扶助对象免费,有一定困难的人半费,其余全费”。
进行市场化运作,刘春宁也想过,“难,都是几十年的邻居,张不开口要服务费。比如有工作人员反映帮老人洗了一天的被褥,耽搁了其他工作,我们就很无奈。”刘春宁说,临近的灞桥街道办核锻社区“温馨居家养老服务站”试图全盘照搬“春意模式”,目前看来困难重重,“他们把我们的管理、经验都拿去了,却迟迟办不起来。那个负责人很发愁,这活不好干”。
“的确,老社区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新社区由于入住时间不长,‘张不开口’的问题不大。城市社区养老的困难可能在于,目前很多待岗人员对照顾老人有心理障碍,觉得是伺候人,缺乏新时代的服务意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难度不小。”贾军孝如是说。
“未富先老”的西安,进入老龄社会后养老缺口不断增大,为老服务滞后,诸多观念尚待改变。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使西安市在居家养老方面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2010年,社区养老将大范围试水,除了期待潜在从业人员的观念转变,成熟的发展模式仍需积极、不断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