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公开的资料中,记者理清了马湖新村二、三期拆迁腾出的土地的去向。
2009年12月30日,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决定以挂牌方式出让11宗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中马湖村的这片土地,编号为P(2009)132号,洪山区马湖村K1、K2、K3地块,总面积199950平方米,土地用途为居住,出让年限70年。
今年2月,包括马湖村这片土地在内的12宗土地开拍,共计205万平方米,总起拍价达120亿元。到场参与竞拍的开发商包括万科、保利、福星惠誉等。保利地产最终以8.8295亿元竞得132号地块。
据悉,拍卖中只有位于汉阳区陶家岭P(2009)130号地有两家开发商参与竞价,其他地块均没有进入竞价。12宗地块出让总价为121.226亿元。
拿到这块地开发商能赚多少?一位行内人士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这次挂牌出让的马湖村K1、K2、K3地块的《房地产投资(住宅)项目成本与盈利测算表》,材料显示:该地块总建筑面积61315700平方米(可售面积)。
这项投资的盈亏平衡点为24.1227亿元,要达到这个平衡点,该处住宅单位成本至少应为3934元/平方米。而该区段保守售价5900元/平方米,总额可达36.1745亿元;正常售价为6210元/平方米,销售总额38.0784亿元;按乐观售价计算,售价可以达到6521元/平方米,销售总额39.9823亿元。
以保守售价计算,该投资税后利润可达8.2349亿元,成本利润率36.27%;以正常售价计算,税后利润9.5359亿元,成本利润率41.93%;以乐观售价计算,税后利润10.837亿元,成本利润率47.57%。
有人认为,国内“城中村”改造盛筵开席后,开发商便开始了对城中村地块的抢占。从2007年开始,武汉城中村土地已成为改善城区土地供应的主力。据武汉市房地产开发协会统计,2009年下半年,就有徐东福星国际城、武昌沙湖村、姚家岭村、汉阳江堤乡等十多个项目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已是大势所趋,但必须给开发商一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市场化的关键所在。
在2009年3月份的危旧房改造工作会上,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曾表示,趁金融危机加大城中村土地的拆迁整理力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政府对城中村改造政策的逐步明朗,这块曾经难啃的“骨头”,或将成为地产商的“奶酪”。
拆迁户的质疑声
国家投资这么多钱,把小区建设得很规范,还有配套运动场所。建成时间又短,崭新的房子,现在又要拆掉重建,我们想不通。农民也受不了这种拆来拆去的折腾,财力上受不了
城中村项目让开发商们又爱又怕。城中村的土地具有周边配套成熟的优势,但拆迁难的问题一直存在。
3月17日,洪山街道办副主任雷鸣见到马湖新村社区的一名干部,开口就问拆迁情况怎么样了。对方告诉他,目前三期的200多住户,大多数已经签了拆迁协议,搬了60%,只有10户左右的人家因为外出或者别的原因,没有签协议。
“这只是3月13日至3月16日拆迁工作启动4天的成绩。”雷鸣告诉记者。“群众对这项工作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些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不过,如果你去采访,我觉得老百姓大概不会说自己是满意的,因为他们希望多得点实惠。”
在马湖新村二、三期还建房将要二次拆迁的消息被证实之后,网上有人发帖发泄自己的不满: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还建房面临整体拆除,为了这些还建房,有的人曾花十几万装修,但拆迁时装修费补偿很不到位。
有村民回帖称:我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下岗多年,为了这个房子欠了一屁股债,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实在是折腾不起了。
“我都64岁了,实在是折腾不起了。”3月17日晚,住在马湖新村二期还建房的甄西城对记者说了同样的话。他说:“我刚搬到这儿过了4个春节,突然又说让我们搬。当初新房花了近10万元装修,但这次搬迁到现在也没有提装修补偿,而且将来分到的还建房还是毛坯房。”
另一位村民则抱怨:“既然早就定下来要搬迁,你提前跟我们说一声呀,不要让我们花这么多钱装修。我才装修了两年呀,花了10万,就这样打了水漂,太让人心疼了。”
很多搬迁户希望拆迁公司“把我们的装修费给评估一下,补偿到位”。
记者随便从马湖新村社区一栋房屋上张贴的出租广告上找到一位房主的电话,打过去,对方是马湖新村一期还建房的居民,并非这一次的搬迁户。她表示:国家投资这么多钱,把我们这个小区建设得很规范,小区内还有配套的休闲运动场所。建成时间又短,崭新的房子,现在又要拆掉重建,我们想不通。农民也受不了这种拆来拆去的折腾,财力上受不了。其实,我们这里有很多人也就是靠在外边干个保洁之类的工作挣点钱,实在拿不出搬迁再装修的钱了。
村民们的另一个质疑是拆迁的动机。因为雷鸣曾经向媒体宣称拆迁是无奈之举,不拆迁就无法安置全体村民。
马湖新村村民们向记者反映:从来没听说过哪户村民还没有分到房子,马湖村原住户587户,约2000人,马湖新村三期还建房共有房屋1023栋,供马湖村村民分配绰绰有余。不拆就无法安置村民之说,根本站不住脚。
一位专门负责宣传的街道办工委委员称:人多嘴杂,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不一样,是正常现象。
胳膊拧不过大腿
入住不足5年的别墅就要拆,而且数量达400多套,当然是浪费。居民本来因征地要搬家,现在又要搬家,他们到底有没有发言权?此事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土地浪费问题,还有政府责任问题:到底是放任自流,还是和发展商有共同利益,而让居民处于受摆布的地位
居住在马湖新村的另一个村村民刘培华的反映材料给记者提供了马湖新村社区形成的脉络和目前的情况。
刘培华是武汉市洪山区原井岗山村相国寺居民,2006年,根据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有关文件的精神,武汉市江宏房地产开发公司(原井岗山村撤村变为实体公司)对井岗山村相国寺居民进行拆迁还建,2006年5月签订《房屋拆迁还建协议》,协议中约定“甲方安排乙方新基地位于马湖村,由甲方按规定统一安排为乙方承建三层楼房”。
2007年5月18日拆迁还建的房屋在洪山区马湖村落成,定名为马湖新村J区,交房后按规定装了水电,居民按合同补交了房款,居民纷纷拿出所有积蓄装修了住房,都希望在这里安居乐业。
2010年3月1日,突然接到江宏公司人员的口头通知,说马湖新村又要拆迁了,接下来几天便有不明身份的人员强行要求所有居民签拆迁协议。随后几天,部分居民签订了拆迁还建协议。3月15日,拆迁公司在还有很多居民没有签订协议和搬家的情况下,就开始对马湖新村J区实施拆迁。3月20日开始断水断电,没有签协议的居民几乎别无选择。
入住不足5年的别墅就要拆,而且数量达到400多套,当然是浪费,著名评论家曹景行认为,入住的居民本来因为征地而要搬家,现在又要搬家?他们到底有没有发言权?此事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土地浪费问题,还有整个建筑到底有没有规划,政府到底是放任自流,还是和发展商有共同的利益,而让居民处于受摆布的地位。
刘培华告诉记者,他们本不是马湖村原有住户,但因为原住地井岗山村被改造了,他们才被安排到了马湖新村。短短两年时间后,谁知还要再次拆迁。
在马湖新村,有些居民对村干部似乎不抱好感。接受记者采访的村民大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担心自己会受到报复。据他们说,第一次拆迁时,已经有不少人挨过打,这一次更有些提心吊胆。
3月20日上午,几位老太太跟记者提及当年第一次拆迁挨打的经历,仍然心有余悸。她们说,虽然对这次拆迁有着这样那样的意见,但估计最后还是得接受。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们有意见也不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