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活动合法性受质疑
更受质疑的是评选的合法性。此前起诉格力电器虚假宣传的洛阳消费者冯浩及其代理律师杜鹏指出,仅是相关部门的表态、格力电器出具的资料,还不足以支撑其“世界名牌”的称号,应当出具其被评定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各项证明——如产品的出口量、出口额;产品国内市场的销售量、销售额以及销售量、销售额的增长率;该类产品全行业出口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商标注册情况等。
而对于“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合法性,冯浩和其代理律师杜鹏向民政部提出过质疑,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于2月22日以书面形式回复:“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没有在民政部登记,冯浩随即要求国家质监总局给予回复,但是至今没有回音。
冯浩的代理律师杜鹏认为,“可以肯定的是,一旦组织评审的机构不具备法定主体资格,评审结果自然不可能合法,更不能在广告中宣传使用。”随后,冯浩的代理律师杜鹏在起诉格力电器的同时,将国家质监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追加为被告,请求与其他被告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院接受了追加被告的书面申请。
而湖北建盛律师事务所律师何丹表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下属机构评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超出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行政许可范围,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他认为,行政机关从产品质量的角度评选所谓的中国名牌、世界名牌是不恰当的,甚至会出现“假名牌”、“恶名牌”的极端情况。“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业内人士称“背后有利益交换”
针对格力电器宣称“世界名牌”的纠纷,广告界一名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产品一旦成为名牌产品或是贴上权威的认证标识,即使价格翻上几倍也会令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再不济也能在同类产品中显得质量、技术更强,产品自然也会好卖一些。为此,个别企业挖空心思戴名牌帽,挂认证标。
确如该业内专家所描述,《法制周报》记者在家电卖场看到,一些家电一身“证”气,机身上贴满了各类认证标识,如抗菌认证、绿色认证、环境标志认证、中国著名品牌、中国名牌等,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业内人士向《法制周报》记者透露,除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行业性名牌产品等比较严肃外,市场上充斥的诸如“中国著名品牌”、“中国知名品牌”、“世界畅销产品”等奇形怪状的称号,多数是企业花钱从某些协会买来的。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这些协会认的就是钱,目前家电业存在不少“名牌评比”、“质量评比”或“销量评比”,企业只要花钱就能评上。除此之外,家电业超范围使用名牌称号,夸大宣传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甚至许多早已被明令作废的荣誉称号,仍然被大肆使用。这些企业利用人们对“名牌”的信任心理,大打迷魂阵,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所谓的“中国世界名牌”评定,实质是将国家的信用贴在了企业的产品上,是用“中国”两字为企业产品进行信用担保,在这种引导下,企业不得不从市场竞争变成收买政府部门的竞争,‘中国世界名牌’评选,暴露了政府机关主导的名牌评选的种种弊端,现在应当是正视和破解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