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棉花:前车之鉴?
本次获批的两种转基因水稻,据称在位于湖北省的实验区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因为“能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
对农民而言,“转基因水稻在种植技术方面并没有特殊要求,种植时间、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储藏加工等都与普通水稻一样。最大的不同是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购买化学农药的支出,而且大大减少了施用化学农药的人工投入,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同时保护了环境不受化学农药污染。”
华中实验室表示,我国水稻单产近20年来的年增产量从未超过1%,而转基因水稻可提高约8%的产量,“这只是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所谓“绿色超级稻”,其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在农业部研讨会上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能增产的转基因作物。因为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还无法转移‘增产基因’,最终达到增产目的。”
另外的反驳者则认为,农药量减少80%是个“神话”,因为我国的水稻病虫害与其他作物相比较少,用常规的防治手段基本就可以防治,不一定非要用转基因的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十几年商业化种植历史的转基因棉花,近两年已成为一个负面例证。2009年,江苏的转基因棉花出现减产之忧,并出现次生虫害。记者了解到,这些棉花的抗虫基因主要针对棉铃虫,但可能很容易染上其他病虫害。这让危害次于棉铃虫的其他害虫反倒成了主要的灾害。棉农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高峰时期,棉农可能3天打一次药。”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部分棉农表示不会再种转基因棉花了。”
郑风田在博客中援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名词解释: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个基因片段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的技术。
中国转基因水稻发展进程示意图
目前:已发放安全证书,允许两种品系在湖北省内试验种植——不得出省
未来2~3年:进行品种审定,发放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
5年后:商业化种植
华中农大实验室明确表态:“不搞转基因水稻如同不搞原子弹”
包括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世界其他国家均未批准主粮的转基因种植。因此,中国此举被许多人称为“敢为天下先”。
十几亿人的口粮——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国家的谨慎不会亚于任何个人。如果暂时按捺住情绪,倒应该问问,中国在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当下,为什么要选择发展转基因种植?
未来的粮食问题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97公斤大米,每年中国要消费1.7亿吨大米。目前,国内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而且最近5年水稻产量稳步增长。
但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可能的人口增长以及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未来中国仍有可能面临粮食问题,而种植转基因水稻被视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中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但态度一直非常谨慎。到目前为止,只有抗虫棉和转基因木瓜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
尽管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潜在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用于转基因生物研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都在不断增加。2008年7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而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要投入200亿元支持该专项。十几年来,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付出青春和心血。
但在业内专家的眼里,转基因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其他途径如发展生态农业,已被证明是环境友好的、可提高产量的。
华中实验室告诉记者,今年1月,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的863计划“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重点项目已获立项,“相信会有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超级水稻新品种问世”。
捍卫粮食主权
已有国内外专家分析,中国此次批准自主研发的水稻转基因品种,将改变全球粮食贸易的势力划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如果大规模生产转基因稻米和其他转基因品种,中国很可能改变全球供应模式,并使限制转基因食品的欧洲等地区、国家的贸易变得复杂化。有了中国的先例,其他国家可能也会纷纷效仿。
“我们要特别指出,如果我们不搞中国自己的转基因水稻,就如同不搞自己的原子弹一样,会真正受制于人。在中国,如果转基因水稻品种被外国控制和垄断,那才可能引起水稻种子价格上升,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华中实验室明确表态。
有质疑者认为,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还涉及多项国外专利,“给国家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薛达元就此反驳道:“目前国家批准的转基因水稻都是国产的,不会影响国家安全,但持谨慎态度是应该的,大家要有这根弦”。
未定的时间表
记者了解到,此次批准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水稻品系的研发工作早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并于1999年通过了农业部的成果鉴定,同年开始中间实验,进入安全证书申报程序。整个过程长达15年。
而离转基因水稻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农业部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只是发放了安全证书,允许两种转基因水稻品系在湖北省内试验种植,不许出省。条件成熟,才可以出省种植。
记者了解到,转基因作物要经历研发、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后获颁生物安全证书,此后还要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并得到农业部的最终批准,通过种子品种审定。目前批准的,只是“转基因水稻品系”,还未进行品种登记。
转委会的两位成员曾对媒体透露,该委员会已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发放了生物安全证书,其商业化种植可在两三年后开始。
华中实验室告诉记者:“‘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安全证书的签发日期是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为5年,适用地为湖北。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转基因水稻要进行商业化种植,还须依据《种子法》进行品种审定,还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三项程序的审核和证书的发放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独立进行的。正常情况下,完成这一程序需要2~3年,或者更长。”
1月初,该项目主要研发人员、中科院院士张启发在华中农业大学首次就此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转基因稻米最迟5年能上市民餐桌,并说自己就吃过转基因稻米。
“与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不同,中国的主粮有多样性,不只是稻米一类;主粮消费有文化性,受文化地理、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影响和制约。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后,仍会保持多种主粮并存、多种稻米并存的状况。以为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消费者别无选择,其实是杞人忧天。”
记者手记:跟嘴巴有关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
无知者无畏,无知亦可以产生恐惧。
对于转基因食品,人们的恐慌情绪一方面来自权威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来自对未来监管机制的不信任。有消息称,国内市场上的木瓜很可能是转基因的。可有多少人能看到木瓜上的转基因标签呢?换句话说,如果贴上了转基因标签,消费者对商品能一目了然,然后“用脚投票”,由市场来决定,那么现有的质疑声音肯定会减弱不少。
再说信息公开。到现在都不知道做决策的转委会成员是谁,到底是谁在替老百姓决定未来的主粮,人们怎么可能安然接受呢?
跟嘴巴有关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跟主粮有关的决策都不容争论。投入的财力和人力那么多,也不意味着,非得迅速地商业化才能对纳税人有个交代。毕竟,转基因水稻,在未来可能要成为十几亿人的口粮,不是一个人、一个实验室或一个部门可以全权负责的小事。
公开信息并严格管理,谨慎才好。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