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田德政
在本周,一种叫做“蜱”的虫子风靡大江南北,突兀地横亘在人们视野中,让人为之惊惧,为之焦虑。其实,这种虫子所带来的疫情,不是本周才出现的。来自河南省卫生厅的消息,从2007年5月发现首例疑似病例以来,截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江苏、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且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为多脏器的损伤而造成死亡。
已经出现三年之久的蜱虫疫情,有关部门三年不透露不公布,在被媒体曝光后短短数小时之内就得到了确认。有官员称,此前之所以没有公开蜱虫疫情是维稳需要,“怕引起进一步恐慌。”面对舆论质疑,河南省卫生厅回应时表示,不存在瞒报,当地卫生部门从2007年就已将疑似无形体病例纳入网络直报范畴。3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出现那么多病例,死了那么多人,群众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你这内部“直报”,就不算是隐瞒疫情吗?此前有关部门说“无权公布”,忽然之间就获得了公布的权力,其中“奥妙”,让人百感交集。
一种并不罕见的小虫引发了大风浪,其关键不仅仅是致命后果本身,因为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这种病并不是太难治。但是,如果病人被误诊和拖延,或滥用药物,其后果就很难预料了。面对未知的情况,真实的死亡病例接连出现,民众又如何不陷入恐惧?有关部门这种以维稳为理由的不公开,却真正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可是,为什么要对群众刻意隐瞒真相呢?
欺瞒往往都是有明显目的性,要么为名,要么为利。就在最近,金浩茶油被曝出苯并(a)芘超标,受到公众强烈质疑,与金浩公司一起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还有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今年2月,湖南质监局即已查出金浩茶油的9批次产品存在超标问题,却长达半年之久未公之于众。湖南有关部门也以“维稳”作挡箭牌,但不难看出其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如果说河南的隐瞒蜱虫疫情是为了“维稳”,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疾病和疫情本身从来不是丑闻,又不是哪个部门工作失误产生的,根本没有必要去刻意地掩盖和欺瞒。而这样的隐瞒、搪塞的结果,只会将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神秘化,最终会导致小道消息的大行其道。某种不确定的危险,往往比一种实际存在的危险更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可见,维稳一说,也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实在要为种种欺瞒找个理由,那只可能是官员为了“维脸面”。可是为了脸面,却于民众的性命于不顾,也实在说不过去。宁肯多死人,也不要让老百姓知道实情,难道官员的脸面比群众的生命更重要?果真如此的话,也怪不得有网友愤愤不平地说,这种欺瞒行为,简直就是站到了人性的对立面,成了一种反人类的表现。
如此人为地制造官民隔阂,置群众的生命权、知情权于不顾,恐怕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得了,那就是官员对管理缺乏足够信心,隐瞒事实真相也就成为一些官员的习惯性思维和下意识选择。他们以为只有让民众知道的更少,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才便于自己的管理,这也许就是那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思路的延续吧。基于此,对蜱虫之疫,有关方面只进行部门之间的通报,这种关系到群众生命的事,却把百姓当做了外人。要知道,在一个日渐成熟的公民社会里,这种老旧的“御民”之术,已经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如果还固守这种观念,必将被社会所唾弃。
虫可有,灾可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欺瞒当成下意识的定式思维,其结果只能使没毒变有毒,小毒变大毒。要知道,消除民众的疑虑,坦诚地向民众公布事实真相,披露更科学更全面的信息,让大家齐心合力共同面对,才是最好的办法。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维稳不是靠欺瞒就能够实现的,保障民众面对威胁的知情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住官员的脸面。对于蜱虫的肆虐,只有及时地公布疫情,才能让人们都有所警惕,习惯性欺瞒只能助长蜱虫之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