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外出打工的家庭,家里相继建起了两层楼房,有的甚至三层。而石兰松家依然是村里最差的房子,低矮而简陋。
眼看家中窘境,妻子童绍玉多次催促石兰松出去打工。好几次,夫妻俩为此发生激烈争吵,童绍玉甚至提出“不去打工,就离婚”。
石兰松也想到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去打工,因为到广东打工那时每个月已经能挣1000多元。三哥石兰军在广东为石兰松找好了工作。
然而,激烈思想斗争几天后,石兰松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家人:留下来,继续给孩子们划船、上课。
“没有老师,误了孩子,一辈子都会自责!”石兰松说。
“当初我真的想不通,我们不比别人差,凭什么要比人家穷?”童绍玉说,“但听了他的话,我也想通了。更何况盖好房子的人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带着知识出去打工挣钱,我也觉得光荣。”
上林县西燕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海说:“这么多年来,中心校也曾给刁望教学点派过其他老师,但因为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在那里教书超过1年。”
2005年,石兰松通过代课教师转正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月收入也有近两千元,比以前大大好转。
石兰松的大儿子石福洲如今在南宁的一家建筑工地打工。说起儿子,他满是愧疚。
“因为当时家境贫困,大儿子读完初中就辍学了。因为尝到知识少打工的辛苦,儿子不止一次埋怨我们,没让他多念书。我想他渐渐会明白。”石兰松说,“我最感激的是妻子,她嘴上虽然有怨言,但一直用行动支持我,当初她要娘家的船来用,现在我提出万一不行,就先不建房子,攒钱买钢铁船,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为了乡亲的重托
“最好的……放心,好放心!”提起石兰松,韦汉强老人拉着记者的手,不断地用壮语夹杂着普通话向记者表达对石兰松的感激之情。
韦汉强的儿子和儿媳都到海南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带着孙女韦钰妃生活。韦钰妃已经3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石老师就像孩子的父母一样。”韦汉强说。
家庭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大龙洞村委副主任潘兰生说,附近几个村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石兰松的学生,不少已经成为学生家长。
每到春节,石兰松就成为村里最忙碌的人。按照壮族的风俗,逢年过节,壮家人就会邀请最尊敬和最需要感谢的人到家中杀鸡、喝酒。
石兰松酒量小,每年春节都要喝醉好几回。农历正月十五过后,村里的年轻人又开始收拾行囊外出打工。临走前,最多的就是对他们眼中最信任的人的嘱托。
“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了,请你好好管教他”“孩子生病的话,请石老师给他吃点药。不行的话,就帮忙送他们去医院”“我们可能要几年后才回来,拜托石老师了”……
人世间最深的友谊莫过于无限的信任。“每次听到家长们的这些嘱托,看到他们信任的目光,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把孩子教好。”石兰松说。
“25年来,好在我身体好没生病,孩子们的学习才没落下。我现在最牵挂的一是船的问题,再就是担心我退休后,如果条件还不改善,谁来接替我。”
夜幕降临,湖面又笼罩起了薄雾。记者与石兰松握手告别,发现他的两个手掌都是厚厚的老茧。
“每天划船,手上的老茧剥了一层又一层,都不好意思与你们握手。”
此时,大龙洞水库周围的村屯已是星光点点,在湖面映照下,就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这些山里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在大龙湖水面上,在石兰松的桨声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