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乡村教师坚守山区25年 每天划船接送孩子(组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新华网  2010-09-14 16:21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双语教学

  “别人上课讲一遍就行,我至少要讲两遍。”石兰松说。

  因为大龙洞村所在地方多为壮族,很多小孩自打开始讲话时,学的是壮话。刚上学时,听不懂普通话。

  “我就用土办法,先用普通话朗读,再用壮语翻译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理解。”

  17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被分成了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因为不通电,没有电灯,教室光线较暗。石兰松走进教室,打开所有门窗,开始了一天的教学。

  9月7日,二年级的孩子要学习的课文是《黄山奇石》。石兰松让他们先看课本预习课文,然后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复习拼音字母。

  “m……n……u……”随着教棍在黑板上划过,一年级的孩子大声地跟着石兰松朗读刚刚学会的拼音字母。

  “la……ba……”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喇叭吗?”石兰松一边问,一边用双手做出吹喇叭的样子,可是很多孩子还是一脸茫然。

  “就是能滴滴答答吹响的,你们在电视里见过。”石兰松只好用壮话解释两遍,孩子们听后纷纷点头,兴奋地用壮话相互交谈起来。

  一年级10个孩子大多只能听懂壮话,每次上课石兰松都要“双语教学”,普通话和壮语轮流解释,孩子们才能弄明白书本上的内容。

  说是一年级,其实很多孩子才5岁左右,还没到上小学的年龄。因为父母在外打工,附近也没有学前班,家人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托付给石兰松。在刁望教学点,不少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上课。

  梁宏福在班上最小,上课时他总喜欢光着脚跑到窗边玩。石兰松只能一次次地将他抱回来放在座位上。4岁的覃宏健连笔都拿不稳,6岁的同桌姐姐覃丽萍手把手教他写字。

  “在这里,我是小学老师,又是幼儿园园长,但更像保姆。”石兰松笑着说,“好在大一点的孩子懂事,经常会带年龄小的,要不一乱跑,课堂纪律根本维持不了。”

  教完一年级的拼音字母,石兰松又给二年级的孩子上课。在齐声朗读《黄山奇石》后,石兰松联系刁望实际给学生讲述这篇课文。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这是黄山上一些石头的名字。同学们,刁望到处是千奇百怪的石头,你们也可以展开想象给有的石头取名。”

  “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等有出息了走出大山,就有机会登黄山,看看课本上说的这些石头真面目。”孩子们欢笑着,眼中透出一股对未来憧憬的明亮和清澈。

  木船啊木船

  “可惜呀,这棵树当年砍了后,没有保护好死了,不然现在和另外几棵一样,可以再砍了。”7日下午,石兰松指着他家门口一个死去的树桩说。

  25年前,开始当代课教师的石兰松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他砍了自家门口的椿树,请人做了第一艘小木船。

  从此,小木船与他有了不解之缘,小木船也成了这些库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那艘小船3年后就无法再用,他只好再将自家另外一棵椿树砍下,请人又做了一艘小船。

  “木船不经用,两三年就坏了。”石兰松说。就这样,他家门前的椿树砍了又发,长了又砍。

  石兰松把自家能用的椿树都砍光了,只能掏钱买来木材请人做。

  做小木船是石兰松重要的支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不用买木材,做一艘小船需要人工费200元左右;如果加上买木材,就要花700多元。当时代课教师工资只有每月几十元。

  每天4趟,日复一日,这么多年下来撑坏了8艘小木船。

  2008年,石兰松用来接送孩子的第8艘小木船开始漏水无法再使用。妻子童绍玉就跑回娘家,将娘家的铁皮船借过来给丈夫用。她说:“雨天风浪大,小木船容易出事。”

  用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娘家人也住在四面被湖水阻隔的小岛上,铁皮船没用多久,就被要回去了。

  现在用的第9艘小木船也开始渗水,即将“退休”。“最多再能用四五个月,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攒钱买一艘带顶棚和马达的钢铁船,但钢铁船太贵了,要1万多元。”

  “我现在一千多元的工资,妻子在家务农,小儿子在镇上读初中,每月300元左右,库区没有水田要买米,加之日常的生活开销,要攒够买一艘钢铁船的钱至少需要20年,那时我已经65岁了。”

  石兰松说,村里的干部也着急,但大家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论怎么困难,我都会克服,即便是再做木船,也不能让孩子们没书读。因为每当看到孩子们相互牵着小手,在岸边等我时,我就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心中的纠结与“愧疚”

  从20岁青春年少,到45岁人到中年,大龙洞村内泽庄到刁望教学点的大龙湖水面,成为石兰松书写人生的纸页。

  事实上,好几次石兰松都差点选择了放弃。

  “1994年,是我内心最纠结的一年,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让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压上了更重的担子。当年我作为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50元,根本无法养家糊口。”

编辑:温磊
转发至微博: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丹凤乡村教师拍出两部影视短剧 反映山区老师生活   10-09-02 06:00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