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亮
日前,“人民网正式推出 ‘直通中南海——— 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栏目”的新闻,着实振奋人心,激扬民意。这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舆论适时解读,人们鼓起信心,“民意表达”重新找到感觉,以为畅意直言的通道自此打通。
可好心情就像梅雨天开封的饼干一样容易回潮。隔日,一条截然相反的地方新闻,让人心情迅速回潮——— 江苏邳州教育局近日向该市各中小学下发了红头文件,称去年以来邳州已有3名教师因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广大教师“要注意形象,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其所谓的“不该做的事、不该说的话”,是在网上反映了一下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的“教师工资、招聘考试、公积金”等问题。但在当地教育部门眼中,此举却粗暴地被视为“影响稳定”的非正常途径的偏激之举。
而这也是各地频发“跨省追捕”等因言获罪案件的主因。比如“灵宝帖案”中,当地官员就偷换概念,将官员的脸面直接等同于地方形象,将王帅反映的问题视为对灵宝形象的损害。
健康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所有情绪都能有一个正常理性的释放通道。只有允许正常表达,人们的正当诉求都能在包括网络在内的常规渠道得到体现,没有扭曲和压抑,不需要噱头式的哗众效果来吸引舆论,民意表达训练充分,科学有素,那么就不存在“乱讲话”的风险和可能性。
外国一些学校一直很重视的名为“公共说理”课程显然更符合公民精神。通过逻辑和说理教学训练,人们总是可以在不合逻辑的公共语言中看出其中的谬误。这种逻辑思维就成了人人必备的公民常识。
逻辑严密、以理服人的说理语言,不带攻击性、恐吓性或侮辱性,是谦和有礼不预设情绪的,倾向于尊重自由、平等、尊严等共同价值,主张包容,尊重他人权利,反对压制不同意见。
所以,为了维护理性温和的公共生活秩序,学校教育必须从提倡理性说理为内核的公民教育开始行动。
|